Home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李宗恩醫師著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李宗恩醫師著

感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1.0)
小孩子感冒,大概是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身體好的小朋友,一年小感冒一兩次,身體不好的小朋友,只要班上同學有一個人感冒,他一定也跟著感冒,要不然他就是帶頭感冒的那一個,而一感冒就稀裡嘩啦,大病一場的感覺,或者說他感冒從來沒好過也不太誇張。

早年在台灣及大陸都有流行過所謂的「神醫」,小孩子感冒,只要帶到神醫那打根針、吃點西藥,幾天內小孩子感冒就立刻好了。可是,奇怪的是,這些小孩子感冒好了沒兩三週又感冒了,既然上次看神醫「有效」,這次當然馬上再帶到神醫那看診,成為神醫的忠實病人,每幾個星期必來報到一次。很多年過去了,這些所謂的「神醫」才被人掀出來,原來是使用非常強的抗生素,甚至使用類固醇藥物,把感冒症狀很快的壓下來,卻讓小孩子身體越來越差,不但還是常常感冒,長大後還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病。

現在情況好很多,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意識到小孩子感冒時,不應該服用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就連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都警告,小孩子感冒儘可能不要服用感冒或咳嗽的西藥。美國許多州規定,兩歲以下是不准使用如Tylenol 等含有Acetaminophen或其它成份的西藥,有些州甚至不准六歲以下兒童服用。這個道理很簡單,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藥物是無法抵抗感冒病毒,也就是說西藥是無法治療感冒。那麼,市場上那些「感冒藥」的作用是什麼?

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不在於殺死感冒病毒,而是減輕病人不舒服的感覺,譬如說止痛成份可以減輕病人頭痛、安眠成份可以讓病人比較能入睡等等,所以病人服用了這些感冒藥物,可能會覺得好一些,可以回去上學或上班。然而,這樣的藥物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會讓感冒拖得更久,一般的感冒,只要多休息,一週左右會自己好,服用這些減輕症狀的感冒藥,反而會拖到兩週以上。第二是這些西藥有不少副作用,常常服用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破壞,在英國,感冒藥Tylenol 是導致嚴重肝臟衰竭而需要換肝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暫時緩解一下感冒時的不舒服,讓感冒拖更久,又傷到身體,實在不划算!

可是,做父母的看到自己小孩感冒發燒、流鼻水、咳嗽、頭痛等等,實在不忍心,很想幫小孩子減輕痛苦,那該怎麼辦?其實,感冒是有辦法解決的,那就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不過,在討論中醫治療感冒前,得先解釋一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首先,有些爸爸媽媽會說:「有啊,我們有帶小孩子去給中醫看感冒,可是沒有效果!」為什麼中醫看診、服用中藥後效果不佳?這和近百年來中醫的混亂有關,從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全面西化、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去除舊文化、到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都把中醫拉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忽略了正統中醫的生理病理學,沒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而以中藥材裡有什麼化學成份為主導,甚至有所謂的「廢中醫存中藥」的說法!

這個現象在中國大陸很明顯,中國大陸流行感冒時服用「板藍根感冒沖劑」,因為一般認為板藍根這味中藥材能「清熱解毒」、有消炎的化學成份。然而,這樣的作法,和感冒時到西藥房買Tylenol的思維沒有什麼差別,而板藍根藥性寒涼,往往看起來減輕感冒症狀,反而讓感冒更往身體內部「傳病」。反倒是日本流傳的「東洋醫學」比較接近正統中醫,很多從日本到矽谷來訪的工程師告訴我,日本的便利商店,會在入口明顯處擺放鋁箔包的漢方中醫「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中藥方劑,旁邊會詳細解釋每一種中藥方劑適用與各種不同的感冒症狀,消費者可以依據自己的感冒症狀來選購適合的中藥方劑。那裡是不會賣中國大陸流行的「板藍根感冒沖劑」,而Tylenol等感冒西藥是擺在便利商店最後面不明顯的位置,因為很多日本人都已經知道那些感冒西藥沒什麼用又傷害身體。

其次,有些爸爸媽媽會問:「既然沒有化學成份可以殺死感冒病毒,那麼中醫如何能治療感冒?」中醫和西醫根本的差別就在於這個「殺死」兩個字,西醫為「對抗醫學」,有什麼外來的入侵物或體內什麼細胞變壞,就以殺死這些「異類」為主旨,中醫不以「對抗」為依據,而是以「平衡」為主旨,身體那裡失去了平衡,只要能來回到平衡點,病症就會消失,入侵物就無法造成問題。

而中醫治療感冒主要的方法是中醫裡「汗、吐、下」等方法中的「汗法」。這個「汗法」在西醫裡一直得不到解釋,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開始意識到「汗法」的重要性。譬如,有醫學研究想了解如何減低癌症風險,他們猜想奧運選手們平時非常重視身體健康,每天運動不在話下,飲食營養、起居作息都特別小心謹慎,那麼這些奧運選手們是不是比較少得癌症?研究結果顯示,除了馬拉松長跑選手以外,和一般人得到癌症的比例沒有差別。那為什麼馬拉松長跑選手得到癌症的比例比較低呢?研究結果認為,這些馬拉松長跑選手長時間均勻地出微汗,他們汗液中的有毒成份是一般人汗液的好幾倍,也就是說馬拉松長跑選手「有系統、有節制」的出汗,把身體內部許多有毒物質排放出來,是他們得癌症的比例比一般人低!這就好像老祖母會說小孩子感冒,捂幾床被子出汗就會好。 「捂被子出汗」有其道理,不過,有時可能「病汗」沒流盡,好的津液卻流失過多,反而出問題。

當然,正統的中醫治療感冒,不只是使用某幾個中藥來發發汗那麼簡單,反倒是非常的講究細節,不同的症狀代表身體內部不同的失衡,得用不同的方法來發汗、來治療,特別是每個人每次感冒的原因和嚴重程度可以很不一樣,可以因寒而感冒,可以因熱而感冒,可以寒入裡化熱,甚至可以很快變成西醫所謂的肺炎等等,最好還是請中醫師來看診治療比較妥當。不過,還是有些基本的準則可以教給當爸爸媽媽的,至少讓爸爸媽媽和中醫師討論起來比較有些概念。

首先介紹三個中醫基本的小常識:「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

很多人聽到中醫的脈診, 覺得玄之又玄,一方面好像很難搞懂,另一方面好像脈診可以神奇到病人身體內從生下來到現在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都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包括脈診、腹診、按壓穴道等等。所以,脈診很重要,但絕非代表一切,坊間有些中醫號稱把脈很厲害,甚至連在媽媽肚子裡被臍帶纏到脖子都可以把出來,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我關心的是病有沒有治好,有很多的中醫把脈時可以講的頭頭是道,到頭來病還是沒有治好。

「脈浮」,通常代表病在表面,人體表面就好像一個國家的邊界,當外面敵人攻打過來,會先在邊界上想辦法把敵人擋下來,所以,快要感冒或剛剛感冒時,人的脈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而有沒有「脈浮」,是很容易分辨出來,做父母的先找到小孩子兩隻手腕下方把脈的位置,如果不知道把脈的位置在哪裡,可以在網上查閱一下「寸口脈」的位置。不需要很精準,手指稍稍用點力找到小朋友脈的位置,把手指放開,然後再輕輕的接觸在剛才找到脈的位置,如果手指很輕的碰到小朋友皮膚就感覺到脈在跳動,那就是「脈浮」。如果還是得用些力按下去才感覺的到賣在跳動,那就是沒有「脈浮」。當然,這只是個粗淺的概念,但是對許多父母而言,這樣就夠了。

「舌苔白還是黃」倒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白色的燈光下,叫小朋友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是偏白還是偏黃,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黃,那就算黃,因為正常人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所以你看一眼之下不確定是白,那就可以算是很輕微的黃 。那麼沒有舌苔怎麼辦?在感冒的基本範疇之下,如果沒有舌苔,而舌頭上水水的,可以當作「舌苔白」來參考,如果舌頭很乾,可以當作「舌苔黃」來參考。

「流汗與否」就更簡單了。 小孩子感冒時,我們通常以背部有沒有出汗為判斷依據。如果明顯看得出流汗,那算是「汗多」的情況。如果看不太出來流汗與否,但是用手摸小孩子的背部覺得有些濕,那叫做微汗。如果連摸起來都不覺得有流汗,那就是「無汗」。

「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三個基本工具有了以後,我們可以針對感冒繼續往下深入一些。

(未完,待續)

感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1.1)
(接前文)

首先,怎麼知道小孩子有沒有感冒?當小孩子快要感冒,或者剛剛感冒的時候,沒有什麼症狀,有時候甚至還活蹦亂跳,只是做父母的直覺上覺得孩子怪怪的,做功課時有些些不耐煩的感覺,不知道是小孩子心裡有事煩躁,還是身體不舒服?很簡單,要小孩子把雙手伸出來,檢查一下有沒有「脈浮」,如果有,代表已經有感冒了。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藥,通常多休息、早點睡就會好,當然,這個時候要避免吃冰淇淋、冷飲、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過度運動、在外面吹風等等。記住,把脈得兩隻手都把,很多時候會一隻手脈浮,另一手脈不浮,通常右邊主「氣」,左邊主「血」,兩者的沈浮有不一樣的意義,而右手把脈中間的位置(「關脈」)反應脾胃,小孩子感冒時,通常會先浮起來。

在這個階段,父母最常問的問題是,小孩子說吃不下飯怎麼辦?有些父母會覺得小孩子皮,不肯好好吃飯,找個理由說吃不下飯,因此強逼小孩子非得吃完正常的飯量,搞得親子之間不愉快。如果真的「脈浮」、感冒了,食慾確實會減低,這個時候逼小孩子吃很多,反而會傷害到胃氣,讓感冒加重,不如讓小孩子少吃一些,吃清淡一些,陪小孩子聊一聊,聽聽他的感覺。至於真的長時間食慾差,我們在後面的章節會另外討論。

下一個階段是有明顯的感冒症狀跑出來,譬如發燒、流鼻水、頭痛、全身無力等等。如果脈還是浮的,不用太緊張,病還在表,如果脈不浮了,這就得看症狀是減輕還是加重,代表感冒是轉好還是往裡走,這個等一下會談到。

大多數的感冒是因為受寒而起,即使是夏季的大熱天下,多半也是流汗過多後吹風、吹冷氣而造成的。近代的一些中醫學派裡,有所謂的「江南無傷寒」一說,認為中國大陸江南地區天氣熱,不會有傷寒類的疾病,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不過,如果要討論這些,得從「六經辨證」、「太陽寒水」等等談起,很多中醫系的學生念到博士班都還搞得不清不楚,做爸爸媽媽的就不用多費心了。而一般聽到的「風熱感冒」,譬如有舌頭紅、口渴、有些黃鼻涕、喉嚨痛、頭漲痛等等症狀,其實大多數是因為中暑、津液不足等等原因所造成,和一般人在西醫定義下認識的「感冒(common cold)」是不一樣的,我們後面的章節會討論。所以,不要心裡想著西醫所謂的感冒,結果跑去買大陸文革之後中醫很常開的「桑菊飲」、「銀翹散」等等「感冒方劑」來服用,這樣就好像咳嗽時拼命吃薄荷糖,感覺舒服一些,結果把感冒弄的更糟。

回歸正傳,既然是因為受寒而起,感冒初期多半是「脈浮」及「舌苔白」,前面提到的三個工具用了兩個,第三個工具是「流汗與否」。如果小孩子有流汗了,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虛」,代表小孩子身體不算太差,身體已經開始自己想辦法調適,這個時候可以服用平衡陰陽的「桂枝湯」即可。另外,飲食方面,清淡一些,最好喝一些米湯,也就是把稀飯煮得很稀,喝上面的白白的米湯水,這樣會加強胃氣,讓小朋友恢復的比較快。如果同時還有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可以加些「葛根」,變成「桂枝加葛根湯」。葛根這味藥可以「提水上頭」,對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很有用處。(桂枝湯,為「天下第一方」,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方劑都有桂枝湯的影子,出版書時會在正文旁邊另外討論,現在就麻煩讀者自己上網查一下。其它提到的中藥方劑也一樣暫時請讀者自己上網查閱,出版書時會考量是否列一個詳細的方劑表格。)

如果小孩子沒有流汗,皮膚表面熱熱乾乾的,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實」,這個時候就得讓他發汗,一般我們會使用「麻黃湯」,如果伴隨這全身肌肉痠痛、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等,可以麻黃與葛根兩味藥並用,而改成「葛根湯」。

現在很多中醫師都學過麻黃湯,但是臨床是卻害怕使用麻黃,因為學校老師說麻黃宣肺力量很強,怕會讓肺部津液不足,這又是另一個近代中醫衰敗的原因。麻黃是中藥裡的大將,無論是治療肺部的問題,或者救急等等,都非常重要。在美國,麻黃是受到管制的,因為麻黃可以被利用來製造安非他命類的毒品,然而,除了擁有特殊製藥製造的藥廠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特別允許擁有美國各州中醫執照的人使用麻黃,就是因為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都深入做過研究、評估,知道麻黃這味藥對中醫臨床治病很重要,而且在使用適當時,並不會有什麼危險,不然的話,在醫療糾紛很嚴重的美國,麻黃早就被禁用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藥物專家不擔心麻黃,反而是許多功力不足的中醫自己說麻黃藥性太強不能用。

有些父母比較小心,他們問說如果把流汗與不流汗搞錯了,會不會有問題?通常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做父母的不會傻傻的一次給很大的劑量,同時,如果小孩子服用了一兩天藥還沒改進,當然得找專業的中醫師來看診,不應該自己不斷地試這個藥方、試那個藥方。

如果感冒一開始沒有擋下來,或者稍稍好轉時又讓小朋友受寒、吃冰淇淋等等,感冒就會往裡,往「肺寒」的方向走。這個時候脈象會從浮轉向比較不浮,同時感冒症狀會加重,譬如不斷地流清鼻水、白痰增多、咳嗽聲音變得更深沈、胸口緊等等,這個時候常看到舌苔變得很白厚,或者舌頭很潮濕,表面像是一灘水一樣。這樣就進入我們所謂的「小青龍湯」的階段。讀者可能已經感覺到,從剛才到現在,我們都用中藥方劑來表達生病的狀態,沒錯,中醫不像西醫常常訂定個病名,而是把症狀和方劑做連結,利用方劑來快速表達整體症狀及體內失衡的情況,方便中醫師彼此間的溝通。譬如,我可以告訴另一位中醫師說,我認為這位病人是介於葛根湯證及小青龍湯證之間,那位中醫師馬上就知道我在形容病人怎麼樣的情況,當然,他不一定同意我的診斷,他或許會指出我少考量了那一個症狀,而他認為病人其實是另外一個方劑的階段,然而,這樣的用方劑來反覆討論,加快了中醫師表達彼此的思維及考量。另外,我們這裡使用「證」這個字,而非「症」。「證」代表病人的整體病症表現,包含了各個症狀,「證」勉強可以用英文「syndrome」 來翻譯,而「症」勉強可以用英文「symptom」 來翻譯。

到了這個階段,除了比較嚴重之外,不同的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比較多不同的症狀,譬如咽喉很痛、頭暈、想吐等等,或者會因為病人其它的情況而變得比較複雜,譬如女孩子月經正好來,通常不會只是單純使用一個基本的方劑,而是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做加加減減。所以,我們不建議爸爸媽媽自己看著書去治療,應該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

如果到了「小青龍湯證」的階段還是沒有治好,這就比較麻煩了,會進入所謂的「寒入裡化熱」的情況。「寒入裡化熱」聽起來很奇怪,簡單的解釋是,寒進入肺以後,會有很多白痰產生,當白痰越來越多時,肺的津液運行受到了影響,越來越不夠溼潤,痰變得濃稠,從白痰轉變成黃痰,舌苔從白濕轉向黃乾,這就好像汽車的冷卻水慢慢減少、不夠用,引擎開始過熱一般。真正麻煩的是,肺部不一定是整個寒或者整個熱,複雜起來,可以一部分還是寒,另一部分卻開始化熱,這個時候病人會告訴你,有時候是白痰,有時候是黃痰,有時候是濕咳,有時候是乾咳,有時候痰在咽喉,有時候痰深在肺的底部等等,好的中醫師可以從各種跡象來判斷這個複雜的寒熱是如何分佈的,該先使用熱藥?寒藥?還是寒藥熱藥一起並用,常見的方劑有「小青龍湯加石膏」、「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加石膏」。而到了這個階段,可能接近西醫所謂的肺炎,或者已經是肺炎了,西醫通常只能使用效力強大的抗生素,而中醫治療確高明許多,當然,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自己看書治病,趕快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

好奇的讀者可能會追問,如果沒有守住病情,再惡化下去會如何?再下來麻煩大了,會變成嚴重肺炎、肺積水、肺萎縮、肺膿瘍等等。那中醫有沒有辦法治療?當然有,基本的方劑譬如「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甘草湯」、「三物小白散」等等,這就是考驗中醫師功力的時候了,治療好的比西醫又快又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治療不好又不趕緊轉診的,可能就把病人推向加護病房了。

順便提一下,西醫對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豬流感等等往往束手無策,強硬治療後,即使好了也常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譬如肺部纖維化等等。在中醫看來,無論是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或豬流感,都是按照上面所討論到的「感冒發展過程」來演變,只不過一般感冒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等,可能得父母或病人實在不小心,感冒了還繼續受寒,而一般也得到兩三週左右才會變得如此嚴重,而嚴重的流感可以在兩三天內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證」、「射干麻黃湯」等等,或者更加嚴重。中醫治療的方法還是一樣,但是中醫師對寒熱的拿捏,用藥的輕重與時機,寒熱藥的比例等等,都是很不容易的挑戰。如果中醫師對病情的判斷與預估準確,下藥膽大心細,對這些嚴重的肺部疾病,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做到又快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般的感冒。當小孩子的感冒症狀減輕或消失以後,小孩子往往會開始吵著要吃冰的、喝冰的、玩到滿頭大汗等等,做父母的也往往覺得小孩子感冒時受了不少罪,現在好了,可以慰勞慰勞小孩子,放任小孩子隨心所欲。千萬急不得,感冒的症狀不見了,不代表感冒好了,得看不到一絲絲脈浮才算真的好了,最好在感冒症狀全部不見、脈一點都不浮了以後,再等一週才放下防備的心。有些小孩子感冒沒有完全好,還有一點寒氣積肺裡,父母就不管了,結果感冒一直沒有真的完全好,父母常常抱怨小孩子很容易感冒,一感冒又很久才好,甚至開始出現一些哮喘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必須找專業的中醫師把小孩子肺部的問題一次治好,不然拖下去會變成慢性病,對小孩子長久的健康影響很大。

一動筆談感冒,沒想到就洋洋灑灑寫了那麼多。然而,關於感冒,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畢竟感冒的症狀總類很多,變化大,也是很多其它病症的起始。我們對感冒先討論到這裡,以後的章節提到相關的地方,我們再回來增補。下一章我們把感冒中的「發燒」單獨拿出來討論,因為「發燒」常常是做父母最心急的生病症狀,好像小孩子一發燒,天就要塌下來一樣,其實沒那麼嚴重,我們下次再談。

發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2)
發燒大概是做父母最關注的症狀,為什麼?一方面古老流傳的一句話「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了」,不知道嚇壞多少父母,另一方面,發燒量得到,可以「量化」,體溫計拿出來,一直量一直量。心急嘛,總想知道小孩子有沒有好一些,問他頭痛好一點沒有,也問不出個結果,只有量體溫最「客觀」。只要想盡辦法讓小孩子發燒減低,就好像把他從水深火熱中救回來,做父母的才放心,對吧?

錯了!還錯的很離譜。我們先不管中醫如何看待及處理發燒,我們來看一看最新的西醫研究怎麼講的。很容易在醫療資訊網站或美國大型醫院的網站上找到相關訊息,我們在這裡整理出一些條例:

小孩子本來活動力就比較高,跑來跑去,身體得散熱,皮膚摸起來往往比大人熱一些。特別是很多大人自己的手比較冰冷,摸到小孩子的身體,總覺得小孩子在發燒。另外,下午到晚上,體溫本來就會高一些。 不是體溫計量出來超過37.0℃就叫做發燒,不同測量位置有不一樣的標準。耳溫及肛溫以38.0℃為界定,口溫以37.8℃為界定,腋下胳肢窩以37.2℃為界定。 不是發燒越高溫,病得越嚴重。 溫度計量出來的數字沒那麼重要,小孩子的感受比較重要。 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正常在37.8℃~40.0 ℃的發燒,對小孩子是有益的,幫助他們抵抗感染。 超過40.0 ℃的高燒並沒有那麼危險,感冒感染造成的高燒不會導致腦部損傷。 超過42.0 ℃的高燒,有可能腦部損傷。但是,身體極少因為生病而體溫超過42.0 ℃,絕大多數的情況是發生在極端的環境溫度,譬如嬰兒被留在高溫天氣下封閉的汽車裡,或者人在炎熱的沙漠裡迷途很久。 只有4%左右的小孩子在發高燒時會發生抽慉的現象,而那些抽慉現象並不危險,不會造成癲癇或學習障礙。 發燒不需要特別處理。大多數的情況下,發燒不處理也不會燒得更高。 通常在兩三天之內,人體免疫系統開始有效抵抗感冒病毒時,自然就會退燒。 服用「退燒藥」不一定能退燒,而退燒藥沒用時,也不代表病情比較嚴重。 服用「退燒藥」後,即使燒退了,不代表感染情況轉好,或者感冒減輕。 結論就是,西醫的研究也認為發燒其實是件好事,是人體用來增強免疫系統的正常表現,強行退燒,反而會讓人體復原時間拖長。當然,一定有人會信誓旦旦地說,看過或聽過「高燒、頭腦壞掉」的病例,是有的,不過是把因果關係搞亂了。當病毒、細菌、或其它病因對頭腦產生傷害時,可能會影響到頭腦裡體溫調控中樞,導致高燒,而不是高燒把頭腦破壞了。對那些會傷害頭腦的疾病而言,給小孩子服用退燒藥,即使燒退了,也沒什麼幫助,反而有可能造成假象,讓爸爸媽媽掉以輕心而延誤了病情。

有些做父母的會問,那為什麼西醫要有「退燒藥」?小孩子發燒時,常常伴隨有一些讓身體不舒服的症狀,譬如頭痛、睡不好等等,讓爸爸媽媽很心疼。退燒藥讓體溫降下來一些,或許會減緩小孩子的不適,爸爸媽媽覺得小孩子舒服一些,就代表感冒轉好,心裡放心一些。其實,發燒和頭痛等其它症狀的相關性仍很模糊,一方面許多小孩子燒退了,其它症狀反而加重,另一方面坊間很多「退燒藥」的化學成分根本就是「止痛藥」,降低人體感覺神經的反應,頭痛等等也就好像減緩了,但是卻換來許多更嚴重的副作用。所以,在美國,許多小兒科醫師不給小孩子「退燒藥」、「感冒藥」,只要小孩子多休息,讓他自己好。在台灣及中國大陸,不少小兒科醫師反而很喜歡開這些藥給小朋友,有一部分是延續以前錯誤的想法,另一部分是迎合爸爸媽媽的喜好,既然你們擔心小孩子發燒,不忍心看小孩子不舒服,那就開退燒藥給你們,發燒退了,身體不舒服減緩了,爸爸媽媽很高興,覺得醫術高超,下一次感冒一定又帶來看診。

在這種「發燒不舒服」「退燒藥問題更多」的兩難情況下,中醫有辦法嗎?當然有,不然我就應該假裝不知道,直接跳過,不討論發燒!

前面提過,中醫治療感冒,不是「殺死感冒病毒」,而是「幫助身體恢復平衡」,既然是「恢復平衡」,「退燒」的功能已經融合在治療感冒裡。一般小孩子感冒的情況下,如果已經自己出汗了,通常不會發燒。如果沒有流汗,小孩子皮膚表面會又乾又燙,往往出現發燒的現象。這個時候,使用中醫中的「汗法」,譬如前面提過的「麻黃湯證」、「葛根湯證」,發汗出來,燒就會退,除非是中醫師中藥劑量沒有拿捏好,發汗不足,沒有達到退燒的功效,當然,也不能發汗過頭,讓津液流失過多,那會引起其它問題。

如果小孩子有些流汗,本來以為感冒是在「桂枝湯證」的階段, 但是卻開始發燒,那代表感冒比原來想的嚴重一些,或者原本只有流一點點汗,其實比較偏向「麻黃湯證」、「葛根湯證」的情況。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使用有麻黃的中藥方劑,可以在「桂枝加葛根湯」裡加重葛根的劑量,通常就可以退燒。

如果感冒已經進入「小青龍湯證」的情況,通常比較常看到中低燒,比較接近西醫慢性發炎時的中低燒,高燒反而比較少。一般而言,加入葛根會讓燒比較快退,但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所以,最好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如果感冒已經進入比「小青龍湯證」更嚴重的情況時,當然是應該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不要自己亂試藥,這個時候,中醫師還是有辦法可以退燒。

如果在半夜小孩子發高燒,非常不舒服,無法入睡而精神很差,又沒有辦法馬上帶去看中醫時,那該怎麼辦?有一個應急的辦法,那就是使用中藥方劑「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裡石膏及知母可以解熱,往往比西醫的「退燒藥」還快,又沒有「退燒藥」的副作用。同時,「白虎加人參湯」有粳米,可以加強胃氣,有少量的人參,充足胃的津液,為肺的津液做後盾。大多數一般情況的感冒高燒,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退燒,但是,如前面所討論的,發燒其實是好事,除非小孩子發高燒非常不舒服,盡可能不要強迫退燒。所以,讀者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家裡儲存一點「白虎加人參湯」備用,半夜應急時使用,但是不應該過於依賴「白虎加人參湯」,每次小孩子發燒就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緩解。

睡眠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3)
良好且足夠的睡眠很重要,大家都聽過西醫研究說人平均得睡八小時,而現在中醫知識慢慢普及了,很多人也聽說過半夜十一點到三點是肝膽經的時間,一定得好好睡著,才會身體健康。沒錯,這不僅僅是中醫的說法,現在的西醫研究也發現,人體受生理時鐘的調控,人體非得在半夜這段時間處於睡眠狀態,肝臟才能好好的處理膽固醇及進行其它生理功能。而美國農業部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最近總算承認了,人體內膽固醇過高等等現象,和我們每天吃很多高膽固醇食物沒什麼關聯,以前認為一天不能吃超過兩個蛋,現在認為一天吃二十個蛋也沒有關係!臨床上,我們也常常看到人很瘦,吃素、吃的很清淡,結果卻有嚴重的脂肪肝,為什麼?因為不好好睡覺!

即使大家都知道睡眠很重要,總還是有千萬個理由不好好準時睡覺:工作太多、家事做不完、照顧小孩、上臉書、早睡睡不著、整天下來還沒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大人都如此了,就更難要求小孩子早睡。加上小孩子慢慢長大,功課越來越多,課外活動也變多了,爸爸媽媽為了「不要讓小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斷提升對小孩子的期待,四五歲就要認識多少英文單字,做完數學題目還要練琴,睡覺的時間也就不斷地往後推遲。也有些爸爸媽媽自己很晚睡,也不太在乎小孩子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小孩子玩到很晚也不介意。

其實,睡眠對小孩子的智能及身體的發育最為重要,不論是醫學研究,還是我個人臨床的經驗,大多數頭腦聰明、身體強健、個性開朗活潑的小孩子,通常九點左右就上床就寢,睡覺的時間遠超過八個小時,到早上七點左右起床,精神飽滿,開開心心正面的展開一天的生活。反觀那些沒有練好琴不準睡覺,或者玩到很晚爸爸媽媽也不管的小孩,常常身體健康有問題。

小孩子的良好睡眠習慣,最好從出生下來就開始。小孩子一出生就不應該和父母同床睡覺,小嬰兒睡在爸媽床上,對小嬰兒及爸媽的睡眠品質都有不良的影響,也影響爸媽之間的感情,在美國甚至有小嬰兒被悶死的事件發生。小嬰兒可以自己睡在嬰兒床裡,再把嬰兒床擺在爸媽床旁邊,方便就近照顧。等到小嬰兒三四個月大以後,應該把嬰兒床移到單獨的房間,讓他開始學習意識到他自己擁有的空間,只要爸爸媽媽能聽得到小孩的叫喊,能夠很快的反應及安撫小孩子,不需要擔心小孩子會沒有安全感、會害怕,越早開始自己單獨睡一間房間,越不會有什麼不適應,也越不會影響小孩子的睡眠。小孩子的安全感並非由父母陪同睡覺而來,而是來自父母願意真心的、耐心的聽他們說話,適度的相信他們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以及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你會失望、會難過、會做適當的處理、甚至會適當的處罰,但是,你對他這個人的愛並不會減少。我想現在已經很少父母會說「你不好好吃飯,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你不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等等恐嚇性的話,但是,還是常常聽到父母告訴小孩「你好棒喔,爸爸媽媽好愛你」、「你功課做的好好喔,爸爸媽媽好愛你」等等,這等於是在反方向的洗腦,小孩子被這樣的稱讚,暫時高興一下,很快就想到「如果我沒那麼棒,爸爸媽媽會不會不愛我了?」、「如果我功課沒有做好,爸爸媽媽會不會不愛我了?」等等,讓小孩子下意識裡陷入一種「如果我讓父母失望,我就得不到他們的愛」的恐懼,這樣的小孩是會缺乏安全感的,必須把「你表現很好」和「爸媽愛你」的關連性拔除,「無論你怎麼樣,爸爸媽媽都一樣很愛你」。

很多做爸爸媽媽的會抱怨說,他們有要求小孩子早點上床睡覺,但是,小孩子就是不肯,吵著說睡不著、不想睡。在進入「治病」的階段以前,至少有三件事做爸爸媽媽的得先確認一下:(1)爸爸媽媽是不是自己也不重視睡眠時間?不準時睡覺?言教不如身教,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拖到很晚才睡,小孩子自然「名正言順」的不願意早睡。(2)是不是太晚吃晚餐?如果八點半才吃完晚餐,到了九點肚子還很撐,要小孩子去睡覺,當然會睡不著。(3)是不是把小孩子晚上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或者,到了快九點了,小孩子還是瘋狂的跑來跑去?睡覺前要有一段「放鬆安靜的時間(cool down time)」,人不是機器,無法在高速運轉下突然熄火睡覺。

如果上面幾個因素都沒有問題,小孩子還是無法很快入睡,或者,即使睡著了也是翻來翻去,睡眠品質不好,那麼我們可以從「行為」轉向「生理」去探討。

中醫對睡眠的分析很精細,不是睡不好就給你一顆安眠藥。中醫在分析睡眠時,至少分成想睡睡不著、不想睡、可以睡著但很快醒、睡得很淺、睡時中間醒來多次、半夜固定時段醒來、可以再入睡、很不容易再入睡、睡得好卻很早就醒、整夜沒有睡、自己以為睡著了卻人非常累、夢很多、有情緒的夢、雜事沒情緒的夢,無意識地翻來翻去、打呼很大聲、沒什麼睡卻精神很好等等,非常多不同的情況,再加上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實還蠻複雜的。

還好,小孩子的睡眠問題,通常沒有大人那麼麻煩,大多數的是脾和肝互相影響所造成的。簡單的說,小孩子可能飲食習慣不好,或者脾胃本來就比較差,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血比較虛。而「血虛」以「肝血虛」先開始,小孩子肝血虛,往往不像大人一樣會比較累、臉色比較不好等等,反而會比較像汽車的冷卻水不足、引擎過熱一般,開始比較躁動、心急、容易生氣等等。這樣的情況下,比較難以入睡,睡著之後比較容易翻來翻去,當睡眠品質開始下降,中醫認為半夜「血歸肝」就不順暢,結果讓肝更差。而「肝剋脾」,肝變差了,更加把脾限制住了,脾主營養吸收,即使小孩子胃口還是很好,實質上營養的吸收更差了,肝血也就更往下掉。如此惡性循環,肝脾越來越差,導致睡眠問題越來越嚴重。會嚴重到什麼程度?臨床上我治療過不少「注意力缺失多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小孩子,很大一部份是這樣脾和肝互相影響而來的,有些小孩子已經服用多動症的西藥好幾年,我們從肝和脾下手治療,結果小孩子很快完全脫離所謂的「注意力缺失多動症」。

不過,做爸爸媽媽的不要太緊張,聽起來好像很可怕,其實臨床上還蠻容易處理,我通常喜歡給這樣睡眠不好的小孩子兩個中藥方劑:一是「小建中湯」來強脾,增加胃口及吸收,二是「酸棗仁湯」來助眠,引血歸肝。兩者可以混在一起服用,小建中湯又有麥芽糖,味道甜甜的,小孩子比較不會抗拒服藥。效果如何?通常很不錯,甚至有好幾個「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的小孩子,服用多種西醫好幾年也沒有起色,結果服用「小建中湯加酸棗仁湯」如此輕的中藥一陣子後,都被西醫重新診斷為沒有任何「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的跡象。

當然,不是每個睡不好的小朋友都是服用「小建中湯加酸棗仁湯」,還是得找專業中醫師好好看診。不過,治療的細節最好跟中醫師多溝通一下,譬如有些小孩子半夜磨牙很嚴重,不但發出很大聲音,還把牙齒磨壞了。小孩子的磨牙,中醫通常認為是「胃火上炎」,讓小孩子不舒服而磨牙。然而,大多數的情況都不是「實火」,而是「虛火」,也就是說並非胃火太多,而是胃下方寒濕重,胃火無法順利下行,往上反逆,造成「胃火上炎」的現象。這個時候,如果中醫師只是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短期之間半夜磨牙會好一些,長期下來胃下方的寒濕會更重,反而加重了病情。

這裡想要告訴做爸爸媽媽的主要是,良好的睡眠真的很重要,很多爸爸媽媽把優先順序排錯了,為了其它一些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而讓小孩子犧牲睡眠的時間,以為是為了小孩子好,反而損傷了他的健康及長期的快樂。而飲食方面也得多注意,我在臨床治療上遇到過很多溺愛過度的爸爸媽媽,小孩子偏食或每天吃麥當勞就不用提了,竟然還有小孩子不肯吃正餐,連續兩三年都只吃餅乾!還有每天只吃白飯伴肉汁,其它的都不吃!小孩子的飲食及口味習慣,是可以後天養成的,越大越難改變,父母放任小孩子隨便亂吃,是會導致小孩子一輩子的問題。小孩子就是不吃怎麼辦?小孩子不吃,也不應該給垃圾食物給他們充飢,人幾天不吃飯不會出問題,不會真的傷害到身體,小孩子不吃,就讓他餓一陣子,不要心軟而害了他,至於中醫除了「小建中湯」外,如何面對小孩子食慾不佳或偏食,我們後面的章節會討論。

食慾不好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4)
食慾,或者擴大為整個飲食習慣,可能是對小孩子健康最長遠的影響因素。最近美國很熱門的一個討論話題,就是食物工業在過去幾十年來操控許許多多的「醫學研究」,對大眾健康產生大量的負面影響,譬如美國糖業花很多經費把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專注在膽固醇,而忽略精製糖及相關糖業產品對健康的重大影響。這種事情不斷的在發生,每天打開報章雜誌都會看到,「醫學研究」說什麼什麼食物對健康的好壞,一下子說咖啡對身體好,一下子說咖啡都身體不好,一下子說紅酒對身體好,一下子說紅酒都身體不好…,絕大多數的食物類的「醫學研究」是不可信賴的,大多由廠商贊助,研究的對象數目、時間、控制因素等等也非常粗造,連很多臨床醫師也搞得不清楚,和病人亂解釋。我認識的一位史丹佛醫院醫師, 到處宣傳一天喝六杯咖啡對身體好,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竟然告訴我「報紙上看到的」!

去年美國農業部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追蹤,總算承認每天吃高膽固醇食物和身體內膽固醇過高沒有關係,以前說每天不能吃超過兩個蛋,現在說一天吃二十個蛋也沒問題。同樣的,最新的研究也改口說豬油是最好的食用油、天然的糖份不會造成或加重糖尿病、過多的維他命C及其它的抗氧化劑會導致癌症…。所以,現在又有些研究說紅肉導致癌症,害得很多人不敢吃紅肉,很可能幾年後又有新研究推翻這樣的說法。更何況中醫臨床上看來,這些完全避免紅肉的人大多都血虛,導致心陽不足,反而可能身體過寒而增加得到癌症的機率。總而言之,人是雜食動物,以中醫的觀點而言,選擇天然的食物,什麼都要吃,什麼都不要吃太多, 儘可能減少加工食品,這樣才是最好的飲食習慣。

回歸正傳, 小孩子「食慾不好」,通常分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想吃,但是吃幾口後就胃不舒服,有種很撐的感覺。中醫認為,一般情況下,有沒有食慾在於脾,能不能消化在於胃。所以,這種想吃卻吃不下的情況,多半和胃寒有關,在年紀很小的小孩子身上,常常會看到兩個眉毛中間,印堂下面一點點,鼻子的根部的地方,會有發青的現象。這種胃寒,不一定只發生在那些常吃冰的小孩子,有些小孩子身體本來就比較弱,常常感冒,一感冒爸爸媽媽就很著急地給他們服用抗生素、感冒藥等等,導致身體偏寒,胃氣減弱,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胃寒 。既然是胃寒,那就得要溫胃,從簡單的一點點薑湯、理中湯,到比較強一些的附子理中湯等等,如果伴隨著乾嘔,加一點點吳茱萸等,很容易就可以解決,重點在於平時加強身體健康、多運動、少服用西藥。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食慾,硬要他吃,還是可以吃得下。我們先排除偏食,等一下再討論。如前面提到的,沒有食慾卻吃得下,比較是脾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小建中湯等健脾的方劑就可以提高食慾。然而,有另外一種情況,卻可能是爸爸媽媽造成的,那就是小孩子壓力太大。很多爸爸媽媽,特別是亞洲的爸爸媽媽,很急著要小孩子「贏在起跑點」,即使表面不明講,很多和小孩子互動下,不知不覺造成小孩子很大的壓力,導致小孩子肝不好。肝不好,不見得會馬上出現什麼現象,但是,中醫認為「木剋土」,也就是肝不好時會影響到脾,常常第一個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食慾不好。這個時候治療上得從肝下手,爸爸媽媽和小孩子的互動也得要改變,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第三種情況是既沒有食慾,也無法硬吃下去,這就代表胃和脾兩個都受到影響。不一定是什麼大問題,小孩子感冒的時候常常會這樣的現象。如果小孩子沒有感冒,也沒有其它方面的症狀,那我們通常以健脾為止,食慾慢慢增加以後,通常胃的消化功能也會提升。當然,這裡把問題簡單化,最好還是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

第四種情況是偏食,遇到喜歡吃的就吃很多,遇到不喜歡吃的就「吃不下」。偏食,絕大多數是父母的問題,我在臨床治療上看過很多讓人難以相信的例子,有一位小孩子不願意吃正餐,只願意吃餅乾,爸爸媽媽怕他餓,竟然讓小孩子三年來都只吃餅乾當三餐!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要求小孩子吃正餐?他們說小孩子不聽。我問他們為什麼就不能不給他正餐以外的食物?他們說怕小孩子餓。我問他們有沒有試過讓他餓一餓,沒有餅乾吃,就非得吃正餐?他們說一天都沒有,而且即使他們這樣做,祖父母也會偷偷拿餅乾給他吃!遇到這樣的管教方式,小孩子身體被搞壞了,要怪誰呢?

小孩子的飲食偏好,雖然天生有一些些差別,絕大部分是被父母「訓練」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學習的味覺(learned taste)」。那大人自己來做例子,大部分的人第一次喝咖啡、喝紅酒時,都會覺得難喝的要命,很少有人第一次喝就覺得好喝的,那麼為什麼要繼續喝?或許是為了一種心情,或許是享受生活品味,或許是太累了想提神,不管是什麼原因讓你繼續喝咖啡、喝紅酒,幾次下來,人的頭腦就會開始建構「學習的味覺」,特別是每次喝咖啡、喝紅酒時都有種「美好人生」的感覺,那這個「學習的味覺」會更加強烈,慢慢的,從不喜歡喝咖啡喝紅酒變成喝咖啡喝紅酒的專家!

換句話說,小孩子的偏食,是可以改過來的,也不一定要硬逼或和小孩子談什麼條件,只要爸爸媽媽在平靜的氣氛下堅持,同時讓美好用餐的感覺與小孩子比較不願意吃的食物掛上鉤,慢慢的,小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改善很多的。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小孩子一輩子,反過來說,不好的飲食習慣,會拖累小孩子一輩子,你是害了他,不是寵愛他。

如果小孩子「食慾太好」怎麼辦?有的小孩子吃很多,變得很胖,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卻還是很瘦小。兩個都有問題,我們下次再討論。

食慾太好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5)
有些小孩子吃的很多,或許是正餐時吃的份量是一般小孩子的兩三倍,或許是剛剛吃晚飯又餓,或許是正餐之接不斷的吃零食,這些都是不正常的。在進入中醫討論前,我們先討論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目前在很多國家都看到過胖的問題不斷上升,在加州常常看到很胖很胖的小孩,其中很大的比例是勞工階層墨西哥裔家庭的小孩,為什麼?這些家庭父母自己的飲食習慣就不好,小孩子也多,為了省錢,常常讓小孩子吃便宜又大碗的速食及加工食品,這些餐點可以很快「填飽肚子」,但是營養成份非常低,小孩子很快就餓,吵著要再吃,增加了父母的負擔,父母自然也就更偏向選擇便宜又大碗的食物。如此惡性循環,小孩子的胃越撐越大,卻也沒有吸收到什麼好的營養,反而身體內堆積了很多油脂及廢物,也傷害到了肝臟等等,越來越胖。

換句話說,如果小孩子「食慾太好」,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重新審視小孩吃的東西。如果小孩子吃的東西偏向「便宜又大碗」,或者是高度加工過「昂貴又精緻」的食品,那麼就得先改掉這些不好的飲食習慣,不然看醫生也是白看。如果小孩子吃的食物都很正常,那麼我們就得從病理上來討論。

「食慾太好」,最常看到的原因是「胃火太大」。但是,絕大多數的亞洲小孩子的「胃火太大」是「虛火」,而不是像某些種族天賦異稟,從小就體格超級強健,每天需要大量的卡洛里來支持身體的運作。小孩子胃的虛火,主要來自腹部中下方積濕比較多,胃火無法順利下行,只好反逆而上,導致小孩子剛吃飽又覺得餓。一開始可能只是感覺到餓,真的再多吃東西不一定吃得下,但是,慢慢的胃會被撐大,習慣過量的食物累積在胃裡,於是變得真的很能吃,也習慣了吃飽東西一下子以後,又要再吃東西。

為什麼會少腹積濕比較多?文章一開始討論的垃圾食物吃太多是一個原因,另外常見的原因包括冰的、生冷的東西吃太多,乳製品吃太多, 吃宵夜,運動太少等等。乳製品的好壞處,一直有爭論,細節我們以後再來討論,這裡先告訴大家,乳製品吃太多會造成脾濕,增加脾的負擔而導致脾虛,脾虛久了,身體水的運化變得很差,除了少腹積濕以外,常看到是身體浮腫,即使有些看起來好像很壯,其實力氣根本不大,同時脾虛久了,導致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增,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然而,同樣是「食慾太好」,有的小孩子吃很多,變得很胖,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卻還是很瘦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吃多變胖大概不太需要解釋,吃得多卻仍很瘦小,主要原因是吸收功能不好。前面提過,中醫認為脾臟主吸收,當胃的虛火很大,脾臟吸收功能很差時,會吃很多卻不長肉。至於為什麼同樣是「脾虛」,有的變成水腫嚴重,有的卻變得很瘦,甚至肌肉流失?這就得進入比較全面的討論,得看病人身體整體的運作、五臟六腑其它的問題、 生活飲食習慣等等。也就是說,中醫所謂的「脾虛」、「氣虛」、「血虛」等等,只是非常粗淺的概稱,不是診斷什麼虛就結束了,那只是診斷治療的剛開始而已。

坊間許多中醫師喜歡用這樣的概稱來解釋病情,每個病人來都是這個虛那個虛的,搞得很多病人一開口就問「醫生,我是氣虛還是血虛?」很明顯的,「脾虛而水腫嚴重」和「脾虛而肌肉流失」是很不一樣的,而我們也可以列舉出很多和「脾虛」有關的問題:糖尿病、靜脈曲張、靜脈瘤、深層靜脈血栓、傷口無法癒合、血癌、重症肌無力、皮膚紫癜、癲癇…等等非常多的問題,難道都只有「脾虛」兩個字來解釋?都用一樣的方劑來治療「脾虛」?所以,下一次帶小孩子看中醫師,聽到中醫師只告訴你小孩子是這個虛那個虛時,記得多問一問,如果這位中醫師沒有好好解釋清楚,或許他太忙了,沒辦法多花些時間在你們身上,或許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個虛那個虛的,反正開些補血補氣的藥,病人多少會好一些!

視力減退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6)
受到電子科技進步的影響,現在小孩子的「screen time(屏幕時間)」遠遠超過以前,iPhone、iPad、 Pokemon Go、Xbox、 PS4、Kindle等等,許多小孩子連小學都還沒有上,就已經戴上眼鏡,一付老氣橫秋的樣子!

不用說爸爸媽媽也知道,過長時間盯著小小的電子屏幕看,非常容易得近視及散光,特別是在光線黯淡下,瞳孔放大,局部的視網膜受到強度過高的電子屏幕光線刺激,沒有十分鐘,就看得出來小孩子的眼睛瞇瞇的、虛虛的樣子,中醫的「望神」好像就差了一半!所以,想要小孩子視力保持良好,首要是避免長時間、低光度下使用電子產品。

再來是飲食及生活習慣。中醫認為肝開竅在眼睛,因此,任何對肝臟不利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傷害視力,譬如說太晚睡覺、補血的紅肉吃太少、吃太多充滿人工添加物的零食、服用大量的維他命等營養補充產品等等。另外,小孩子上小學前,視力有些問題,不要急著戴眼鏡,眼科醫生會說要及早戴眼鏡彌補,以免視力變得更差,其實不然。在許多的臨床案例看來,小孩子在成長過程裡,本來就會身體一部分長得快、一部分長得慢,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子某些時段上,身體個部分的比例有時候會看起來怪怪的。眼睛及四週的結構也是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因為人體組織生長的快慢不同,而導致暫時的視力不良或散光。一旦戴上了眼鏡,等於是強迫眼睛接受這樣的調整,反而是「假性近視、散光」變成「真性近視、散光」。

那麼中醫怎麼治療近視及散光?最好的方式是在睛明穴下針。睛明穴下針,會讓眼睛的氣血大增,讓人體自我修復,對視力有很大的幫助。這次我到廣州參加第六屆國際經方班,遇到了馬來西亞中醫工會理事長、馬來西亞中醫學院謝奇教授,他臨床針灸44年,花很多時間臨床研究睛明穴的效用,也和眼科醫師一起做比較,大量臨床案例證明睛明穴下針對近視、散光、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等等眼科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與會演講的專家們,有一天晚上一起用餐時,謝奇教授正好坐在我旁邊,他特意跟我解釋,他發現睛明穴下針得進針1.5寸,偏向眼球6度,會有刺到一個特定點的感覺,效果特別好!

不過,在睛明穴下針,病人得要有十足的勇氣,畢竟針是得刺進眼眶裡。同時,雖然不會刺到眼球,眼球後方四週有很多細小的微血管,如果留針時眼睛亂動,很容易變成「熊貓眼」,雖然只是暫時瘀血,一兩週就會消掉,但是,不明白的人,會以為是家暴,學校老師看到小孩子熊貓眼,搞不好會以為被爸爸媽媽虐待,立刻通報社工人員!

有沒有其它的辦法?當然有。我們可以不針睛明穴,改下攢竹、絲竹空、太陽、陽白透魚腰等等眼眶外面的穴位,或者再加上手腳上對眼睛或肝有幫助的穴位,譬如光明穴等等。

如果小孩子怕下針,能不能用按摩的?可以,不過,最適合按摩的地方反而不是這些穴位,最好的按摩部位是沿著眼眶內緣按摩一圈。如果你用手指頭隔著眼皮輕輕按入眼眶內緣,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很小很小像沙粒樣子的小小凸點,那其實代表眼睛及四週的氣血不是很足夠。如果你沿著眼眶內緣慢慢按摩,手指左右左右按動,沿著眼眶內緣按一整圈,大約10~15分鐘一圈,幾天下來,你會發現那些沙粒樣子的小小凸點不見了,眼睛也好像比較輕鬆了。 這樣每天按摩兩個眼眶內緣,連續兩個月,小孩子的視力會大幅改善。不過,要記得把指甲剪好、修平,免得刮傷小孩子的眼皮,同時一定要先好好洗手,免得眼睛感染。如果使用磨的很平滑的牛骨棒代替手指來按摩,效果會更好。

不過,從臨床的經驗看來,許多的爸爸媽媽,通常自己很忙,寧可讓小孩子戴「角膜塑型片(Ortho-K)」,也不願意花時間陪小孩子說說故事,順便按摩眼眶30分鐘。請記住,角膜塑型片只是硬式的隱形眼鏡鏡片,利用晚上睡覺時長時間的配戴,強迫眼角膜的形狀,利用物理性質讓小孩子的視力暫時恢復,但是並非真的增強眼睛的康復力,最多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還是多陪陪孩子,多幫他們按摩眼眶吧,保證不只是視力轉好,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的緊密!

牙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7)
小孩的牙齒,也是爸爸媽媽常常擔心的,一方面怕小孩子蛀牙,另一方面又怕小孩子牙齒長不好,歪七扭八,小孩子更大一些,還需要擔心小孩子的牙床有沒有問題,以後會不會得牙周病等等。

一般牙醫提醒爸爸媽媽的事情,中醫也是贊成的,譬如勤刷牙、少吃高度加工的甜食等等,我們這裡不重複,不過,有些事情,中醫和一般牙醫有不太相同的看法。

首先,我們不太喜歡那些一堆化學成分做成的牙膏,裡面許多添加物,一樣一樣解釋給你聽時,大概沒有人會想把它們放在嘴巴裡,同時,一般的牙膏對牙床及牙齒發育沒什麼大幫助。那麼,中醫建議拿什麼來刷牙呢?

不少的中藥材具有天然保護牙齒及牙床的功能,歷代醫書有不少著墨,最有名的大概是清代名醫陳修園的「固齒神方」,被稱為「若於三四歲即用之,無間斷,可保至老不脫,永免牙患」。是不是真的能「永免牙患」倒是不知道,但是,臨床上很多人使用後,確實大幅改善蛀牙、牙周病等等,甚至可以達到止牙痛、消炎、補腎等效果。而陳修園的「固齒神方」,在網路上很容易查到,成分為青鹽、石膏、補骨脂、花椒、白芷、薄葉荷、旱蓮草、 防風、細辛,自己很容易製作,有些中藥店也有賣事先配置打粉好的牙粉。而各個中藥成分的比例不是那麼關鍵,一般青鹽、石膏、補骨脂會比其它成分多兩倍左右,實在搞不清楚時,每味中藥等分即可。

而我自己比較喜歡另一個簡單許多的牙粉方,是倪海廈老師提出來的,就只有兩味中藥:青鹽及炮附子。青鹽為岩鹽,如果找不到,可以用現在很流行的「玫瑰鹽」,也就是喜馬拉雅山區產的粉紅色岩鹽。炮附子倒是要比較講究,中國大陸出口的炮附子,絕大多數是把生附子浸泡膽巴而來。膽巴有毒,古法是把整顆生附子浸泡膽巴,用來保存,使用時會把浸到膽巴的表皮切掉,並且在流水中沖洗兩天。現在中國大陸生產的炮附子,絕大多數是先切片,再泡膽巴,結果膽巴浸入到附子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片炮附子飲片看起來都像半透明的塑膠,即使你先「流水沖洗兩天」也沒有用!而中國大陸官方的「藥典」這麼多年來一直只列「膽巴浸泡的炮附子」,直到一兩年前,在倪海廈老師一位在中國大陸當國營中藥材廠總經理的學生大力遊說下,「無膽巴炮附子」總算進了中國大陸「藥典」,現在比幾年前容易買到了,真的是功德一件。

言歸正傳,這個簡單的青鹽炮附子牙粉,保護牙齒及牙床的功能很好,常常拿來刷牙也會讓牙齒比較白淨。混合比例上,青鹽少一些,免得太鹹了,而每次刷牙最好有兩三分鐘,讓牙粉停留在牙齒上久一些。

在外面突然牙痛的很厲害怎麼辦?雖然牙粉,甚至人參、細辛等單味藥可以減緩牙痛,誰會正好有這些中藥材在手邊呢?這個時候穴位就比較有用了。最知名的減緩牙痛穴位是「內合谷」,有人乾脆直接稱為「牙痛合谷」,位於兩個手掌虎口最內端,大拇指和第二指掌骨的交會處,比一般大眾知道的「合谷穴」再往裡面一些。下針當然最好,自己沒辦法下針時,重按也可以,不過,記得是「對稱」,左側牙痛,按右手內合谷,右側牙痛,按左手內合谷。那麼門牙痛,或者記不得什麼對稱不對稱怎麼辦?簡單,你就兩手內合谷都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醫不贊成小孩子太早矯正牙齒,兩個原因,一是小孩子牙齒附近的骨骼還在發育,本來就很有可能會讓牙齒「歪七扭八」,不要太心急的去改變它。二是臨床上大量病例看來,太早矯正牙齒會傷害到骨骼及腎臟。所以,等小孩子長大了,成人了,再做牙齒矯正也不遲。雖然大人牙齒矯正是會比較尷尬,但是,這樣的「尷尬」絕對比傷害到骨骼及腎臟好多了!

植牙也是一樣,小孩子不要太早植牙,太早植牙也會傷害到骨骼及腎臟。

過動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8)
很多爸爸媽媽對小孩子過於好動感到頭痛,出去外面用餐時,小孩子喜歡吃一吃就要起來走走,上課時不能安靜聽課,害得老師得不斷提醒爸爸媽媽,晚上上床後還不肯好好睡覺,非得東玩玩西玩玩拖了一個小時才能入睡…..。在討論中醫對過動的看法前,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看。

有一天,我在外面用午餐,附近坐了一桌亞洲人的面孔,看起來是兩家人帶小孩一起聚餐,大人穿著得體,看來是公司主管級的商業人士。其中一個小孩,大約八九歲,一直不肯好好坐著吃飯,每幾分鐘就要起來跑一跑,而且一面跑一面大叫,媽媽跟在後面追,拿小孩子沒有辦法,看起來很尷尬。後來,這位媽媽拿出了iPhone,讓小孩子在iPhone上看卡通,這樣小孩子好不容易願意坐下了。然而,另一個問題來了,這位媽媽把卡通的聲音開得很大,坐在附近的幾桌客人都面有難色,這位媽媽卻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毫不在乎的和同桌的朋友們吃飯聊天。

我為什麼提這個例子?很多讀者會想到,如果爸爸媽媽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那教養小孩子當然會出問題。這固然不錯,在這個例子裡,我想再往下深入一些。許多爸爸媽媽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是「條例式」,他們一一列舉小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譬如上課不能亂說話、逛街時不能自己跑掉、吃飯時不能把食物吐到桌子上等等,洋洋灑灑像法律全書一樣。當「條文」過多時,小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自由太過壓縮,動物的本能就會被啟動,會想要有所「突破」,不斷在各方面測試大人容忍的極限,在大人的眼裡,很多時候就變成了過動的行為。

教養小孩不是在「約法三章」,而是要讓小孩子了解到其中的意義。回頭看剛才提的例子,爸爸媽媽應該讓小孩子充分了解到為什麼要尊重其他人,如果小孩子能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那就根本不需要一條一條列出他在外面不能做什麼,小孩子自己就應該知道哪些行為是不適宜的。當原則只有重要的幾項,剩下的讓小孩子自己判斷,大人在旁適時指導,那小孩子就不覺得是被約束、被限制自由,過動的現象也就會減少。爸爸媽媽是「教練」,而不是「典獄長」。

我們再從上面的例子延伸出去,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最近登了一篇文章,認為孩童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現象不斷上升,和近年來不斷增加作業及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有關。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和上面的例子是同一個道理,當小孩子有太多作業,或者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對小孩子而言是各式各樣的約束,壓縮久了,自然得突破,行為舉止上也就出現不符合大人制約想法的現象。

回頭來談中醫對過動的看法。其實,上面兩個例子已經和中醫的理論連結在一起了。小孩子的過動,在中醫看來,大部分都是肝血不足、心血不足而造成的虛火上升的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像以前討論脾胃及睡眠時解釋的,當脾胃吸收不良、飲食習慣很差、或者睡眠不良時,肝血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另一方面,壓力及約束,對肝的負面影響很大,當小孩子潛意識感覺到壓力,行為上開始偏差,爸爸媽媽又更加以錯誤的方法來管教,小孩子的壓力就更加增加,如此惡性循環下,肝臟會受到損傷,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就無法養心血,心血也變得不足。那麼小孩子變得過動,甚至被西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臨床上,我幫助過不少ADHD的小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從脾、肝、心來下手治療,細節部分在前面討論睡眠時,已經解釋過了,我們不重複,請讀者自己回去看以前的文章內容。在這裡我倒是想再花點時間來討論過動症在性別上的差異。

根據美國統計,與同年齡的小女孩相比,兩到三倍的小男孩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更驚人的是,約有九倍的小男孩被西醫診斷為「需要治療」。西醫對這樣的差異沒有很好的解釋,一般比較常拿出來的想法是,小女孩不一定比較少有過動症,而是她們的行為表現和小男孩不同,很多時候不會被認為是過動,反而被認為是小女孩撒撒嬌,因此被爸爸媽媽帶來看診的過動症小女孩就少很多。

這樣的解釋很牽強,根據我臨床上的觀察,倒是和最新的兒童教育學發現的有些相似。最新的兒童教育學認為媽媽的「個性穩定度」對小男孩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對小女孩的影響卻小很多。許多媽媽在照顧小孩子時非常緊張,要小孩子照著大人指令一二三來做事,功課要這樣寫、玩具要這樣玩;當小孩子有什麼奇怪想法時,媽媽往往很嚴肅的告訴小孩子應該要這樣做、那樣做;小孩子爬高一點,媽媽就緊張的大叫危險、快下來….最新的兒童教育學認為這樣的「不穩定」對小男孩有很大的影響,媽媽越強勢,小男孩就越有行為偏差及過動的可能。反而如果媽媽能放輕鬆,聽小孩子說明自己的想法,放下強勢,學著說「這個我也不了解,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你能爬那個高而不掉下來,你就去玩吧」….小男孩成長會更順利、更穩定,肝血也就比較不會不足。

反過來說,或許爸爸的「個性穩定度」對小女孩的成長有比較大的影響,但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結構,依然還是媽媽照顧小孩為主,爸爸陪女兒的時間多半是休閒時的愉快相處,而非督促小孩子行為舉止或做功課,因而在小女孩的眼裡,爸爸總是「穩定的」,自然也就較少「壓力傷肝」,較少過動症。

這篇結束前,我想藉這個機會,轉個話題。無論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探索這個世界,因此,「冒險犯難」是很重要的,而當他們自己還沒有能力及判斷力來獨自行動時,爸爸媽媽帶著他們一起「冒險犯難」是非常好的教育過程,譬如從比較一般的登山、去陌生國家自由旅行(非跟旅行團),到比較刺激一點的攀岩、泛舟、zipline、caving、衝浪、潛水,甚至比較有挑戰性的空手搏擊、防身武器的使用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培養小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尊重自然及所有的生命等等,這對小孩子人格及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在華人家庭裡,絕大多數的媽媽自己可能都不喜歡、也不願意去從事這些「冒險犯難」,因此,這個責任就落在爸爸身上。換句話說,小孩子平時的上學、課外活動、食衣住行可能多半是媽媽在處理,那麼爸爸就應該擔當起這樣「冒險犯難」的教育過程,讓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充分參與小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此,不但小孩子未來會更加美好,對爸爸媽媽也會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