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李宗恩医师著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李宗恩医师著

感冒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1.0)

小孩子感冒,大概是父母最常遇到的问题。身体好的小朋友,一年小感冒一两次,身体不好的小朋友,只要班上同学有一个人感冒,他一定也跟着感冒,要不然他就是带头感冒的那一个,而一感冒就稀里哗啦,大病一场的感觉,或者说他感冒从来没好过也不太夸张。

早年在台湾及大陆都有流行过所谓的「神医」,小孩子感冒,只要带到神医那打根针、吃点西药,几天内小孩子感冒就立刻好了。可是,奇怪的是,这些小孩子感冒好了没两三周又感冒了,既然上次看神医「有效」,这次当然马上再带到神医那看诊,成为神医的忠实病人,每几个星期必来报到一次。很多年过去了,这些所谓的「神医」才被人掀出来,原来是使用非常强的抗生素,甚至使用类固醇药物,把感冒症状很快的压下来,却让小孩子身体越来越差,不但还是常常感冒,长大后还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各种奇奇怪怪的病。

现在情况好很多,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意识到小孩子感冒时,不应该服用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药。就连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都警告,小孩子感冒尽可能不要服用感冒或咳嗽的西药。美国许多州规定,两岁以下是不准使用如Tylenol 等含有Acetaminophen或其它成份的西药,有些州甚至不准六岁以下儿童服用。这个道理很简单,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药物是无法抵抗感冒病毒,也就是说西药是无法治疗感冒。那么,市场上那些「感冒药」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药,不在于杀死感冒病毒,而是减轻病人不舒服的感觉,譬如说止痛成份可以减轻病人头痛、安眠成份可以让病人比较能入睡等等,所以病人服用了这些感冒药物,可能会觉得好一些,可以回去上学或上班。然而,这样的药物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会让感冒拖得更久,一般的感冒,只要多休息,一周左右会自己好,服用这些减轻症状的感冒药,反而会拖到两周以上。第二是这些西药有不少副作用,常常服用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破坏,在英国,感冒药Tylenol 是导致严重肝脏衰竭而需要换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暂时缓解一下感冒时的不舒服,让感冒拖更久,又伤到身体,实在不划算!

可是,做父母的看到自己小孩感冒发烧、流鼻水、咳嗽、头痛等等,实在不忍心,很想帮小孩子减轻痛苦,那该怎么办?其实,感冒是有办法解决的,那就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不过,在讨论中医治疗感冒前,得先解释一下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首先,有些爸爸妈妈会说:「有啊,我们有带小孩子去给中医看感冒,可是没有效果!」为什么中医看诊、服用中药后效果不佳?这和近百年来中医的混乱有关,从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的全面西化、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去除旧文化、到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把中医拉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忽略了正统中医的生理病理学,没有了辨证论治的思维,而以中药材里有什么化学成份为主导,甚至有所谓的「废中医存中药」的说法!

这个现象在中国大陆很明显,中国大陆流行感冒时服用「板蓝根感冒冲剂」,因为一般认为板蓝根这味中药材能「清热解毒」、有消炎的化学成份。然而,这样的作法,和感冒时到西药房买Tylenol的思维没有什么差别,而板蓝根药性寒凉,往往看起来减轻感冒症状,反而让感冒更往身体内部「传病」。反倒是日本流传的「东洋医学」比较接近正统中医,很多从日本到矽谷来访的工程师告诉我,日本的便利商店,会在入口明显处摆放铝箔包的汉方中医「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中药方剂,旁边会详细解释每一种中药方剂适用与各种不同的感冒症状,消费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冒症状来选购适合的中药方剂。那里是不会卖中国大陆流行的「板蓝根感冒冲剂」,而Tylenol等感冒西药是摆在便利商店最后面不明显的位置,因为很多日本人都已经知道那些感冒西药没什么用又伤害身体。

其次,有些爸爸妈妈会问:「既然没有化学成份可以杀死感冒病毒,那么中医如何能治疗感冒?」中医和西医根本的差别就在于这个「杀死」两个字,西医为「对抗医学」 ,有什么外来的入侵物或体内什么细胞变坏,就以杀死这些「异类」为主旨,中医不以「对抗」为依据,而是以「平衡」为主旨,身体那里失去了平衡,只要能来回到平衡点,病症就会消失,入侵物就无法造成问题。

而中医治疗感冒主要的方法是中医里「汗、吐、下」等方法中的「汗法」。这个「汗法」在西医里一直得不到解释,然而,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开始意识到「汗法」的重要性。譬如,有医学研究想了解如何减低癌症风险,他们猜想奥运选手们平时非常重视身体健康,每天运动不在话下,饮食营养、起居作息都特别小心谨慎,那么这些奥运选手们是不是比较少得癌症?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马拉松长跑选手以外,和一般人得到癌症的比例没有差别。那为什么马拉松长跑选手得到癌症的比例比较低呢?研究结果认为,这些马拉松长跑选手长时间均匀地出微汗,他们汗液中的有毒成份是一般人汗液的好几倍,也就是说马拉松长跑选手「有系统、有节制」的出汗,把身体内部许多有毒物质排放出来,是他们得癌症的比例比一般人低!这就好像老祖母会说小孩子感冒,捂几床被子出汗就会好。 「捂被子出汗」有其道理,不过,有时可能「病汗」没流尽,好的津液却流失过多,反而出问题。

当然,正统的中医治疗感冒,不只是使用某几个中药来发发汗那么简单,反倒是非常的讲究细节,不同的症状代表身体内部不同的失衡,得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汗、来治疗,特别是每个人每次感冒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可以很不一样,可以因寒而感冒,可以因热而感冒,可以寒入里化热,甚至可以很快变成西医所谓的肺炎等等,最好还是请中医师来看诊治疗比较妥当。不过,还是有些基本的准则可以教给当爸爸妈妈的,至少让爸爸妈妈和中医师讨论起来比较有些概念。

首先介绍三个中医基本的小常识:「脉浮」、「舌苔白还是黄」、「流汗与否」。

很多人听到中医的脉诊, 觉得玄之又玄,一方面好像很难搞懂,另一方面好像脉诊可以神奇到病人身体内从生下来到现在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知道。其实并非如此,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包括脉诊、腹诊、按压穴道等等。所以,脉诊很重要,但绝非代表一切,坊间有些中医号称把脉很厉害,甚至连在妈妈肚子里被脐带缠到脖子都可以把出来,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关心的是病有没有治好,有很多的中医把脉时可以讲的头头是道,到头来病还是没有治好。

「脉浮」,通常代表病在表面,人体表面就好像一个国家的边界​​,当外面敌人攻打过来,会先在边界上想办法把敌人挡下来,所以,快要感冒或刚刚感冒时,人的脉是浮在皮肤表面的。而有没有「脉浮」,是很容易分辨出来,做父母的先找到小孩子两只手腕下方把脉的位置,如果不知道把脉的位置在哪里,可以在网上查阅一下「寸口脉」的位置。不需要很精准,手指稍稍用点力找到小朋友脉的位置,把手指放开,然后再轻轻的接触在刚才找到脉的位置,如果手指很轻的碰到小朋友皮肤就感觉到脉在跳动,那就是「脉浮」。如果还是得用些力按下去才感觉的到卖在跳动,那就是没有「脉浮」。当然,这只是个粗浅的概念,但是对许多父母而言,这样就够了。

「舌苔白还是黄」倒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在白色的灯光下,叫小朋友舌头伸出来,看看舌苔是偏白还是偏黄,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黄,那就算黄,因为正常人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所以你看一眼之下不确定是白,那就可以算是很轻微的黄。那么没有舌苔怎么办?在感冒的基本范畴之下,如果没有舌苔,而舌头上水水的,可以当作「舌苔白」来参考,如果舌头很干,可以当作「舌苔黄」来参考。

「流汗与否」就更简单了。小孩子感冒时,我们通常以背部有没有出汗为判断依据。如果明显看得出流汗,那算是「汗多」的情况。如果看不太出来流汗与否,但是用手摸小孩子的背部觉得有些湿,那叫做微汗。如果连摸起来都不觉得有流汗,那就是「无汗」。

「脉浮」、「舌苔白还是黄」、「流汗与否」三个基本工具有了以后,我们可以针对感冒继续往下深入一些。

(未完,待续)

感冒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1.1)
(接前文)

首先,怎么知道小孩子有没有感冒?当小孩子快要感冒,或者刚刚感冒的时候,没有什么症状,有时候甚至还活蹦乱跳,只是做父母的直觉上觉得孩子怪怪的,做功课时有些些不耐烦的感觉,不知道是小孩子心里有事烦躁,还是身体不舒服?很简单,要小孩子把双手伸出来,检查一下有没有「脉浮」,如果有,代表已经有感冒了。这个时候,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药,通常多休息、早点睡就会好,当然,这个时候要避免吃冰淇淋、冷饮、生冷的食物,也不要过度运动、在外面吹风等等。记住,把脉得两只手都把,很多时候会一只手脉浮,另一手脉不浮,通常右边主「气」,左边主「血」,两者的沉浮有不一样的意义,而右手把脉中间的位置(「关脉」)反应脾胃,小孩子感冒时,通常会先浮起来。

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常问的问题是,小孩子说吃不下饭怎么办?有些父母会觉得小孩子皮,不肯好好吃饭,找个理由说吃不下饭,因此强逼小孩子非得吃完正常的饭量,搞得亲子之间不愉快。如果真的「脉浮」、感冒了,食欲确实会减低,这个时候逼小孩子吃很多,反而会伤害到胃气,让感冒加重,不如让小孩子少吃一些,吃清淡一些,陪小孩子聊一聊,听听他的感觉。至于真的长时间食欲差,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另外讨论。

下一个阶段是有明显的感冒症状跑出来,譬如发烧、流鼻水、头痛、全身无力等等。如果脉还是浮的,不用太紧张,病还在表,如果脉不浮了,这就得看症状是减轻还是加重,代表感冒是转好还是往里走,这个等一下会谈到。

大多数的感冒是因为受寒而起,即使是夏季的大热天下,多半也是流汗过多后吹风、吹冷气而造成的。近代的一些中医学派里,有所谓的「江南无伤寒」一说,认为中国大陆江南地区天气热,不会有伤寒类的疾病,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不过,如果要讨论这些,得从「六经辨证」、「太阳寒水」等等谈起,很多中医系的学生念到博士班都还搞得不清不楚,做爸爸妈妈的就不用多费心了。而一般听到的「风热感冒」,譬如有舌头红、口渴、有些黄鼻涕、喉咙痛、头涨痛等等症状,其实大多数是因为中暑、津液不足等等原因所造成,和一般人在西医定义下认识的「感冒(common cold)」是不一样的,我们后面的章节会讨论。所以,不要心里想着西医所谓的感冒,结果跑去买大陆文革之后中医很常开的「桑菊饮」、「银翘散」等等「感冒方剂」来服用,这样就好像咳嗽时拼命吃薄荷糖,感觉舒服一些,结果把感冒弄的更糟。

回归正传,既然是因为受寒而起,感冒初期多半是「脉浮」及「舌苔白」,前面提到的三个工具用了两个,第三个工具是「流汗与否」。如果小孩子有流汗了,中医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表虚」,代表小孩子身体不算太差,身体已经开始自己想办法调适,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平衡阴阳的「桂枝汤」即可。另外,饮食方面,清淡一些,最好喝一些米汤,也就是把稀饭煮得很稀,喝上面的白白的米汤水,这样会加强胃气,让小朋友恢复的比较快。如果同时还有背部、颈部、后头不舒服,可以加些「葛根」,变成「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这味药可以「提水上头」,对背部、颈部、后头不舒服很有用处。 (桂枝汤,为「天下第一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方剂都有桂枝汤的影子,出版书时会在正文旁边另外讨论,现在就麻烦读者自己上网查一下。其它提到的中药方剂也一样暂时请读者自己上网查阅,出版书时会考量是否列一个详细的方剂表格。)

如果小孩子没有流汗,皮肤表面热热干干的,中医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表实」,这个时候就得让他发汗,一般我们会使用「麻黄汤」,如果伴随这全身肌肉酸痛、背部、颈部、后头不舒服等,可以麻黄与葛根两味药并用,而改成「葛根汤」。

现在很多中医师都学过麻黄汤,但是临床是却害怕使用麻黄,因为学校老师说麻黄宣肺力量很强,怕会让肺部津液不足,这又是另一个近代中医衰败的原因。麻黄是中药里的大将,无论是治疗肺部的问题,或者救急等等,都非常重要。在美国,麻黄是受到管制的,因为麻黄可以被利用来制造安非他命类的毒品,然而,除了拥有特殊制药制造的药厂外,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特别允许拥有美国各州中医执照的人使用麻黄,就是因为连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都深入做过研究、评估,知道麻黄这味药对中医临床治病很重要,而且在使用适当时,并不会有什么危险,不然的话,在医疗纠纷很严重的美国,麻黄早就被禁用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药物专家不担心麻黄,反而是许多功力不足的中医自己说麻黄药性太强不能用。

有些父母比较小心,他们问说如果把流汗与不流汗搞错了,会不会有问题?通常没什么大不了,毕竟做父母的不会傻傻的一次给很大的剂量,同时,如果小孩子服用了一两天药还没改进,当然得找专业的中医师来看诊,不应该自己不断地试这个药方、试那个药方。

如果感冒一开始没有挡下来,或者稍稍好转时又让小朋友受寒、吃冰淇淋等等,感冒就会往里,往「肺寒」的方向走。这个时候脉象会从浮转向比较不浮,同时感冒症状会加重,譬如不断地流清鼻水、白痰增多、咳嗽声音变得更深沉、胸口紧等等,这个时候常看到舌苔变得很白厚,或者舌头很潮湿,表面像是一滩水一样。这样就进入我们所谓的「小青龙汤」的阶段。读者可能已经感觉到,从刚才到现在,我们都用中药方剂来表达生病的状态,没错,中医不像西医常常订定个病名,而是把症状和方剂做连结,利用方剂来快速表达整体症状及体内失衡的情况,方便中医师彼此间的沟通。譬如,我可以告诉另一位中医师说,我认为这位病人是介于葛根汤证及小青龙汤证之间,那位中医师马上就知道我在形容病人怎么样的情况,当然,他不一定同意我的诊断,他或许会指出我少考量了那一个症状,而他认为病人其实是另外一个方剂的阶段,然而,这样的用方剂来反覆讨论,加快了中医师表达彼此的思维及考量。另外,我们这里使用「证」这个字,而非「症」。 「证」代表病人的整体病症表现,包含了各个症状,「证」勉强可以用英文「syndrome」 来翻译,而「症」勉强可以用英文「symptom」 来翻译。

到了这个阶段,除了比较严重之外,不同的病人也会开始出现比较多不同的症状,譬如咽喉很痛、头晕、想吐等等,或者会因为病人其它的情况而变得比较复杂,譬如女孩子月经正好来,通常不会只是单纯使用一个基本的方剂,而是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情况做加加减减。所以,我们不建议爸爸妈妈自己看著书去治疗,应该带小孩子去看专业的中医师。

如果到了「小青龙汤证」的阶段还是没有治好,这就比较麻烦了,会进入所谓的「寒入里化热」的情况。 「寒入里化热」听起来很奇怪,简单的解释是,寒进入肺以后,会有很多白痰产生,当白痰越来越多时,肺的津液运行受到了影响,越来越不够湿润,痰变得浓稠,从白痰转变成黄痰,舌苔从白湿转向黄干,这就好像汽车的冷却水慢慢减少、不够用,引擎开始过热一般。真正麻烦的是,肺部不一定是整个寒或者整个热,复杂起来,可以一部分还是寒,另一部分却开始化热,这个时候病人会告诉你,有时候是白痰,有时候是黄痰,有时候是湿咳,有时候是干咳,有时候痰在咽喉,有时候痰深在肺的底部等等,好的中医师可以从各种迹象来判断这个复杂的寒热是如何分布的,该先使用热药?寒药?还是寒药热药一起并用,常见的方剂有「小青龙汤加石膏」、「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加石膏」。而到了这个阶段,可能接近西医所谓的肺炎,或者已经是肺炎了,西医通常只能使用效力强大的抗生素,而中医治疗确高明许多,当然,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自己看书治病,赶快带小孩子去看专业的中医师!

好奇的读者可能会追问,如果没有守住病情,再恶化下去会如何?再下来麻烦大了,会变成严重肺炎、肺积水、肺萎缩、肺脓疡等等。那中医有没有办法治疗?当然有,基本的方剂譬如「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甘草汤」、「三物小白散」等等,这就是考验中医师功力的时候了,治疗好的比西医又快又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治疗不好又不赶紧转诊的,可能就把病人推向加护病房了。

顺便提一下,西医对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猪流感等等往往束手无策,强硬治疗后,即使好了也常常留下许多后遗症,譬如肺部纤维化等等。在中医看来,无论是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或猪流感,都是按照上面所讨论到的「感冒发展过程」来演变,只不过一般感冒从「桂枝汤证」发展到「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等,可能得父母或病人实在不小心,感冒了还继续受寒,而一般也得到两三周左右才会变得如此严重,而严重的流感可以在两三天内从「桂枝汤证」发展到「大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等等,或者更加严重。中医治疗的方法还是一样,但是中医师对寒热的拿捏,用药的轻重与时机,寒热药的比例等等,都是很不容易的挑战。如果中医师对病情的判断与预估准确,下药胆大心细,对这些严重的肺部疾病,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做到又快又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般的感冒。当小孩子的感冒症状减轻或消失以后,小孩子往往会开始吵着要吃冰的、喝冰的、玩到满头大汗等等,做父母的也往往觉得小孩子感冒时受了不少罪,现在好了,可以慰劳慰劳小孩子,放任小孩子随心所欲。千万急不得,感冒的症状不见了,不代表感冒好了,得看不到一丝丝脉浮才算真的好了,最好在感冒症状全部不见、脉一点都不浮了以后,再等一周才放下防备的心。有些小孩子感冒没有完全好,还有一点寒气积肺里,父母就不管了,结果感冒一直没有真的完全好,父母常常抱怨小孩子很容易感冒,一感冒又很久才好,甚至开始出现一些哮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必须找专业的中医师把小孩子肺部的问题一次治好,不然拖下去会变成慢性病,对小孩子长久的健康影响很大。

一动笔谈感冒,没想到就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然而,关于感冒,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毕竟感冒的症状总类很多,变化大,也是很多其它病症的起始。我们对感冒先讨论到这里,以后的章节提到相关的地方,我们再回来增补。下一章我们把感冒中的「发烧」单独拿出来讨论,因为「发烧」常常是做父母最心急的生病症状,好像小孩子一发烧,天就要塌下来一样,其实没那么严重,我们下次再谈。

发烧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2)

发烧大概是做父母最关注的症状,为什么?一方面古老流传的一句话「发烧把小孩脑子烧坏了」,不知道吓坏多少父母,另一方面,发烧量得到,可以「量化」,体温计拿出来,一直量一直量。心急嘛,总想知道小孩子有没有好一些,问他头痛好一点没有,也问不出个结果,只有量体温最「客观」。只要想尽办法让小孩子发烧减低,就好像把他从水深火热中救回来,做父母的才放心,对吧?

错了!还错的很离谱。我们先不管中医如何看待及处理发烧,我们来看一看最新的西医研究怎么讲的。很容易在医疗资讯网站或美国大型医院的网站上找到相关讯息,我们在这里整理出一些条例:

小孩子本来活动力就比较高,跑来跑去,身体得散热,皮肤摸起来往往比大人热一些。特别是很多大人自己的手比较冰冷,摸到小孩子的身体,总觉得小孩子在发烧。另外,下午到晚上,体温本来就会高一些。 不是体温计量出来超过37.0℃就叫做发烧,不同测量位置有不一样的标准。耳温及肛温以38.0℃为界定,口温以37.8℃为界定,腋下胳肢窝以37.2℃为界定。 不是发烧越高温,病得越严重。 温度计量出来的数字没那么重要,小孩子的感受比较重要。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保护身体的机制,正常在37.8℃~40.0 ℃的发烧,对小孩子是有益的,帮助他们抵抗感染。 超过40.0 ℃的高烧并没有那么危险,感冒感染造成的高烧不会导致脑部损伤。 超过42.0 ℃的高烧,有可能脑部损伤。但是,身体极少因为生病而体温超过42.0 ℃,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发生在极端的环境温度,譬如婴儿被留在高温天气下封闭的汽车里,或者人在炎热的沙漠里迷途很久。 只有4%左右的小孩子在发高烧时会发生抽慉的现象,而那些抽慉现象并不危险,不会造成癫痫或学习障碍。 发烧不需要特别处理。大多数的情况下,发烧不处理也不会烧得更高。 通常在两三天之内,人体免疫系统开始有效抵抗感冒病毒时,自然就会退烧。 服用「退烧药」不一定能退烧,而退烧药没用时,也不代表病情比较严重。 服用「退烧药」后,即使烧退了,不代表感染情况转好,或者感冒减轻。 结论就是,西医的研究也认为发烧其实是件好事,是人体用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正常表现,强行退烧,反而会让人体复原时间拖长。当然,一定有人会信誓旦旦地说,看过或听过「高烧、头脑坏掉」的病例,是有的,不过是把因果关系搞乱了。当病毒、细菌、或其它病因对头脑产生伤害时,可能会影响到头脑里体温调控中枢,导致高烧,而不是高烧把头脑破坏了。对那些会伤害头脑的疾病而言,给小孩子服用退烧药,即使烧退了,也没什么帮助,反而有可能造成假象,让爸爸妈妈掉以轻心而延误了病情。

有些做父母的会问,那为什么西医要有「退烧药」?小孩子发烧时,常常伴随有一些让身体不舒服的症状,譬如头痛、睡不好等等,让爸爸妈妈很心疼。退烧药让体温降下来一些,或许会减缓小孩子的不适,爸爸妈妈觉得小孩子舒服一些,就代表感冒转好,心里放心一些。其实,发烧和头痛等其它症状的相关性仍很模糊,一方面许多小孩子烧退了,其它症状反而加重,另一方面坊间很多「退烧药」的化学成分根本就是「止痛药」,降低人体感觉神经的反应,头痛等等也就好像减缓了,但是却换来许多更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在美国,许多小儿科医师不给小孩子「退烧药」、「感冒药」,只要小孩子多休息,让他自己好。在台湾及中国大陆,不少小儿科医师反而很喜欢开这些药给小朋友,有一部分是延续以前错误的想法,另一部分是迎合爸爸妈妈的喜好,既然你们担心小孩子发烧,不忍心看小孩子不舒服,那就开退烧药给你们,发烧退了,身体不舒服减缓了,爸爸妈妈很高兴,觉得医术高超,下一次感冒一定又带来看诊。

在这种「发烧不舒服」「退烧药问题更多」的两难情况下,中医有办法吗?当然有,不然我就应该假装不知道,直接跳过,不讨论发烧!

前面提过,中医治疗感冒,不是「杀死感冒病毒」,而是「帮助身体恢复平衡」,既然是「恢复平衡」,「退烧」的功能已经融合在治疗感冒里。一般小孩子感冒的情况下,如果已经自己出汗了,通常不会发烧。如果没有流汗,小孩子皮肤表面会又干又烫,往往出现发烧的现象。这个时候,使用中医中的「汗法」,譬如前面提过的「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发汗出来,烧就会退,除非是中医师中药剂量没有拿捏好,发汗不足,没有达到退烧的功效,当然,也不能发汗过头,让津液流失过多,那会引起其它问题。

如果小孩子有些流汗,本来以为感冒是在「桂枝汤证」的阶段, 但是却开始发烧,那代表感冒比原来想的严重一些,或者原本只有流一点点汗,其实比较偏向「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的情况。这个时候不一定需要使用有麻黄的中药方剂,可以在「桂枝加葛根汤」里加重葛根的剂量,通常就可以退烧。

如果感冒已经进入「小青龙汤证」的情况,通常比较常看到中低烧,比较接近西医慢性发炎时的中低烧,高烧反而比较少。一般而言,加入葛根会让烧比较快退,但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最好带小孩子去看专业的中医师。如果感冒已经进入比「小青龙汤证」更严重的情况时,当然是应该带小孩子去看专业的中医师,不要自己乱试药,这个时候,中医师还是有办法可以退烧。

如果在半夜小孩子发高烧,非常不舒服,无法入睡而精神很差,又没有办法马上带去看中医时,那该怎么办?有一个应急的办法,那就是使用中药方剂「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里石膏及知母可以解热,往往比西医的「退烧药」还快,又没有「退烧药」的副作用。同时,「白虎加人参汤」有粳米,可以加强胃气,有少量的人参,充足胃的津液,为肺的津液做后盾。大多数一般情况的感冒高烧,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退烧,但是,如前面所讨论的,发烧其实是好事,除非小孩子发高烧非常不舒服,尽可能不要强迫退烧。所以,读者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家里储存一点「白虎加人参汤」备用,半夜应急时使用,但是不应该过于依赖「白虎加人参汤」,每次小孩子发烧就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来缓解。

睡眠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3)

良好且足够的睡眠很重要,大家都听过西医研究说人平均得睡八小时,而现在中医知识慢慢普及了,很多人也听说过半夜十一点到三点是肝胆经的时间,一定得好好睡着,才会身体健康。没错,这不仅仅是中医的说法,现在的西医研究也发现,人体受生理时钟的调控,人体非得在半夜这段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肝脏才能好好的处理胆固醇及进行其它生理功能。而美国农业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最近总算承认了,人体内胆固醇过高等等现象,和我们每天吃很多高胆固醇食物没什么关联,以前认为一天不能吃超过两个蛋,现在认为一天吃二十个蛋也没有关系!临床上,我们也常常看到人很瘦,吃素、吃的很清淡,结果却有严重的脂肪肝,为什么?因为不好好睡觉!

即使大家都知道睡眠很重要,总还是有千万个理由不好好准时睡觉:工作太多、家事做不完、照顾小孩、上脸书、早睡睡不着、整天下来还没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大人都如此了,就更难要求小孩子早睡。加上小孩子慢慢长大,功课越来越多,课外活动也变多了,爸爸妈妈为了「不要让小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不断提升对小孩子的期待,四五岁就要认识多少英文单字,做完数学题目还要练琴,睡觉的时间也就不断地往后推迟。也有些爸爸妈妈自己很晚睡,也不太在乎小孩子什么时候上床睡觉,小孩子玩到很晚也不介意。

其实,睡眠对小孩子的智能及身体的发育最为重要,不论是医学研究,还是我个人临床的经验,大多数头脑聪明、身体强健、个性开朗活泼的小孩子,通常九点左右就上床就寝,睡觉的时间远超过八个小时,到早上七点左右起床,精神饱满,开开心心正面的展开一天的生活。反观那些没有练好琴不准睡觉,或者玩到很晚爸爸妈妈也不管的小孩,常常身体健康有问题。

小孩子的良好睡眠习惯,最好从出生下来就开始。小孩子一出生就不应该和父母同床睡觉,小婴儿睡在爸妈床上,对小婴儿及爸妈的睡眠品质都有不良的影响,也影响爸妈之间的感情,在美国甚至有小婴儿被闷死的事件发生。小婴儿可以自己睡在婴儿床里,再把婴儿床摆在爸妈床旁边,方便就近照顾。等到小婴儿三四个月大以后,应该把婴儿床移到单独的房间,让他开始学习意识到他自己拥有的空间,只要爸爸妈妈能听得到小孩的叫喊,能够很快的反应及安抚小孩子,不需要担心小孩子会没有安全感、会害怕,越早开始自己单独睡一间房间,越不会有什么不适应,也越不会影响小孩子的睡眠。小孩子的安全感并非由父母陪同睡觉而来,而是来自父母愿意真心的、耐心的听他们说话,适度的相信他们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你会失望、会难过、会做适当的处理、甚至会适当的处罚,但是,你对他这个人的爱并不会减少。我想现在已经很少父母会说「你不好好吃饭,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你不乖乖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等等恐吓性的话,但是,还是常常听到父母告诉小孩「你好棒喔,爸爸妈妈好爱你」、「你功课做的好好喔,爸爸妈妈好爱你」等等,这等于是在反方向的洗脑,小孩子被这样的称赞,暂时高兴一下,很快就想到「如果我没那么棒,爸爸妈妈会不会不爱我了?」、「如果我功课没有做好,爸爸妈妈会不会不爱我了?」等等,让小孩子下意识里陷入一种「如果我让父母失望,我就得不到他们的爱」的恐惧,这样的小孩是会缺乏安全感的,必须把「你表现很好」和「爸妈爱你」的关连性拔除,「无论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一样很爱你」。

很多做爸爸妈妈的会抱怨说,他们有要求小孩子早点上床睡觉,但是,小孩子就是不肯,吵着说睡不着、不想睡。在进入「治病」的阶段以前,至少有三件事做爸爸妈妈的得先确认一下:(1)爸爸妈妈是不是自己也不重视睡眠时间?不准时睡觉?言教不如身教,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拖到很晚才睡,小孩子自然「名正言顺」的不愿意早睡。 (2)是不是太晚吃晚餐?如果八点半才吃完晚餐,到了九点肚子还很撑,要小孩子去睡觉,当然会睡不着。 (3)是不是把小孩子晚上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或者,到了快九点了,小孩子还是疯狂的跑来跑去?睡觉前要有一段「放松安静的时间(cool down time)」,人不是机器,无法在高速运转下突然熄火睡觉。

如果上面几个因素都没有问题,小孩子还是无法很快入睡,或者,即使睡着了也是翻来翻去,睡眠品质不好,那么我们可以从「行为」转向「生理」去探讨。

中医对睡眠的分析很精细,不是睡不好就给你一颗安眠药。中医在分析睡眠时,至少分成想睡睡不着、不想睡、可以睡着但很快醒、睡得很浅、睡时中间醒来多次、半夜固定时段醒来、可以再入睡、很不容易再入睡、睡得好却很早就醒、整夜没有睡、自己以为睡着了却人非常累、梦很多、有情绪的梦、杂事没情绪的梦,无意识地翻来翻去、打呼很大声、没什么睡却精神很好等等,非常多不同的情况,再加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实还蛮复杂的。

还好,小孩子的睡眠问题,通常没有大人那么麻烦,大多数的是脾和肝互相影响所造成的。简单的说,小孩子可能饮食习惯不好,或者脾胃本来就比较差,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血比较虚。而「血虚」以「肝血虚」先开始,小孩子肝血虚,往往不像大人一样会比较累、脸色比较不好等等,反而会比较像汽车的冷却水不足、引擎过热一般,开始比较躁动、心急、容易生气等等。这样的情况下,比较难以入睡,睡着之后比较容易翻来翻去,当睡眠品质开始下降,中医认为半夜「血归肝」就不顺畅,结果让肝更差。而「肝克脾」,肝变差了,更加把脾限制住了,脾主营养吸收,即使小孩子胃口还是很好,实质上营养的吸收更差了,肝血也就更往下掉。如此恶性循环,肝脾越来越差,导致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临床上我治疗过不少「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小孩子,很大一部份是这样脾和肝互相影响而来的,有些小孩子已经服用多动症的西药好几年,我们从肝和脾下手治疗,结果小孩子很快完全脱离所谓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

不过,做爸爸妈妈的不要太紧张,听起来好像很可怕,其实临床上还蛮容易处理,我通常喜欢给这样睡眠不好的小孩子两个中药方剂:一是「小建中汤」来强脾,增加胃口及吸收,二是「酸枣仁汤」来助眠,引血归肝。两者可以混在一起服用,小建中汤又有麦芽糖,味道甜甜的,小孩子比较不会抗拒服药。效果如何?通常很不错,甚至有好几个「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小孩子,服用多种西医好几年也没有起色,结果服用「小建中汤加酸枣仁汤」如此轻的中药一阵子后,都被西医重新诊断为没有任何「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迹象。

当然,不是每个睡不好的小朋友都是服用「小建中汤加酸枣仁汤」,还是得找专业中医师好好看诊。不过,治疗的细节最好跟中医师多沟通一下,譬如有些小孩子半夜磨牙很严重,不但发出很大声音,还把牙齿磨坏了。小孩子的磨牙,中医通常认为是「胃火上炎」,让小孩子不舒服而磨牙。然而,大多数的情况都不是「实火」,而是「虚火」,也就是说并非胃火太多,而是胃下方寒湿重,胃火无法顺利下行,往上反逆,造成「胃火上炎」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中医师只是使用寒凉药物来清热,短期之间半夜磨牙会好一些,长期下来胃下方的寒湿会更重,反而加重了病情。

这里想要告诉做爸爸妈妈的主要是,良好的睡眠真的很重要,很多爸爸妈妈把优先顺序排错了,为了其它一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让小孩子牺牲睡眠的时间,以为是为了小孩子好,反而损伤了他的健康及长期的快乐。而饮食方面也得多注意,我在临床治疗上遇到过很多溺爱过度的爸爸妈妈,小孩子偏食或每天吃麦当劳就不用提了,竟然还有小孩子不肯吃正餐,连续两三年都只吃饼干!还有每天只吃白饭伴肉汁,其它的都不吃!小孩子的饮食及口味习惯,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越大越难改变,父母放任小孩子随便乱吃,是会导致小孩子一辈子的问题。小孩子就是不吃怎么办?小孩子不吃,也不应该给垃圾食物给他们充饥,人几天不吃饭不会出问题,不会真的伤害到身体,小孩子不吃,就让他饿一阵子,不要心软而害了他,至于中医除了「小建中汤」外,如何面对小孩子食欲不佳或偏食,我们后面的章节会讨论。

食欲不好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4)

食欲,或者扩大为整个饮食习惯,可能是对小孩子健康最长远的影响因素。最近美国很热门的一个讨论话题,就是食物工业在过去几十年来操控许许多多的「医学研究」,对大众健康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譬如美国糖业花很多经费把社会大众的注意力专注在胆固醇,而忽略精制糖及相关糖业产品对健康的重大影响。这种事情不断的在发生,每天打开报章杂志都会看到,「医学研究」说什么什么食物对健康的好坏,一下子说咖啡对身体好,一下子说咖啡都身体不好,一下子说红酒对身体好,一下子说红酒都身体不好…,绝大多数的食物类的「医学研究」是不可信赖的,大多由厂商赞助,研究的对象数目、时间、控制因素等等也非常粗造,连很多临床医师也搞得不清楚,和病人乱解释。我认识的一位史丹佛医院医师, 到处宣传一天喝六杯咖啡对身体好,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竟然告诉我「报纸上看到的」!

去年美国农业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追踪,总算承认每天吃高胆固醇食物和身体内胆固醇过高没有关系,以前说每天不能吃超过两个蛋,现在说一天吃二十个蛋也没问题。同样的,最新的研究也改口说猪油是最好的食用油、天然的糖份不会造成或加重糖尿病、过多的维他命C及其它的抗氧化剂会导致癌症…。所以,现在又有些研究说红肉导致癌症,害得很多人不敢吃红肉,很可能几年后又有新研究推翻这样的说法。更何况中医临床上看来,这些完全避免红肉的人大多都血虚,导致心阳不足,反而可能身体过寒而增加得到癌症的机率。总而言之,人是杂食动物,以中医的观点而言,选择天然的食物,什么都要吃,什么都不要吃太多, 尽可能减少加工食品,这样才是最好的饮食习惯。

回归正传, 小孩子「食欲不好」,通常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想吃,但是吃几口后就胃不舒服,有种很撑的感觉。中医认为,一般情况下,有没有食欲在于脾,能不能消化在于胃。所以,这种想吃却吃不下的情况,多半和胃寒有关,在年纪很小的小孩子身上,常常会看到两个眉毛中间,印堂下面一点点,鼻子的根部的地方,会有发青的现象。这种胃寒,不一定只发生在那些常吃冰的小孩子,有些小孩子身体本来就比较弱,常常感冒,一感冒爸爸妈妈就很着急地给他们服用抗生素、感冒药等等,导致身体偏寒,胃气减弱,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胃寒。既然是胃寒,那就得要温胃,从简单的一点点姜汤、理中汤,到比较强一些的附子理中汤等等,如果伴随着干呕,加一点点吴茱萸等,很容易就可以解决,重点在于平时加强身体健康、多运动、少服用西药。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食欲,硬要他吃,还是可以吃得下。我们先排除偏食,等一下再讨论。如前面提到的,没有食欲却吃得下,比较是脾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小建中汤等健脾的方剂就可以提高食欲。然而,有另外一种情况,却可能是爸爸妈妈造成的,那就是小孩子压力太大。很多爸爸妈妈,特别是亚洲的爸爸妈妈,很急着要小孩子「赢在起跑点」,即使表面不明讲,很多和小孩子互动下,不知不觉造成小孩子很大的压力,导致小孩子肝不好。肝不好,不见得会马上出现什么现象,但是,中医认为「木克土」,也就是肝不好时会影响到脾,常常第一个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食欲不好。这个时候治疗上得从肝下手,爸爸妈妈和小孩子的互动也得要改变,才能真的解决问题。

第三种情况是既没有食欲,也无法硬吃下去,这就代表胃和脾两个都受到影响。不一定是什么大问题,小孩子感冒的时候常常会这样的现象。如果小孩子没有感冒,也没有其它方面的症状,那我们通常以健脾为止,食欲慢慢增加以后,通常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提升。当然,这里把问题简单化,最好还是带小孩子去看专业的中医师。

第四种情况是偏食,遇到喜欢吃的就吃很多,遇到不喜欢吃的就「吃不下」。偏食,绝大多数是父母的问题,我在临床治疗上看过很多让人难以相信的例子,有一位小孩子不愿意吃正餐,只愿意吃饼干,爸爸妈妈怕他饿,竟然让小孩子三年来都只吃饼干当三餐!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要求小孩子吃正餐?他们说小孩子不听。我问他们为什么就不能不给他正餐以外的食物?他们说怕小孩子饿。我问他们有没有试过让他饿一饿,没有饼干吃,就非得吃正餐?他们说一天都没有,而且即使他们这样做,祖父母也会偷偷拿饼干给他吃!遇到这样的管教方式,小孩子身体被搞坏了,要怪谁呢?

小孩子的饮食偏好,虽然天生有一些些差别,绝大部分是被父母「训练」出来的,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学习的味觉(learned taste)」。那大人自己来做例子,大部分的人第一次喝咖啡、喝红酒时,都会觉得难喝的要命,很少有人第一次喝就觉得好喝的,那么为什么要继续喝?或许是为了一种心情,或许是享受生活品味,或许是太累了想提神,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你继续喝咖啡、喝红酒,几次下来,人的头脑就会开始建构「学习的味觉」,特别是每次喝咖啡、喝红酒时都有种「美好人生」的感觉,那这个「学习的味觉」会更加强烈,慢慢的,从不喜欢喝咖啡喝红酒变成喝咖啡喝红酒的专家!

换句话说,小孩子的偏食,是可以改过来的,也不一定要硬逼或和小孩子谈什么条件,只要爸爸妈妈在平静的气氛下坚持,同时让美好用餐的感觉与小孩子比较不愿意吃的食物挂上钩,慢慢的,小孩子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善很多的。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小孩子一辈子,反过来说,不好的饮食习惯,会拖累小孩子一辈子,你是害了他,不是宠爱他。

如果小孩子「食欲太好」怎么办?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变得很胖,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却还是很瘦小。两个都有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

食欲太好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5)

有些小孩子吃的很多,或许是正餐时吃的份量是一般小孩子的两三倍,或许是刚刚吃晚饭又饿,或许是正餐之接不断的吃零食,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在进入中医讨论前,我们先讨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目前在很多国家都看到过胖的问题不断上升,在加州常常看到很胖很胖的小孩,其中很大的比例是劳工阶层墨西哥裔家庭的小孩,为什么?这些家庭父母自己的饮食习惯就不好,小孩子也多,为了省钱,常常让小孩子吃便宜又大碗的速食及加工食品,这些餐点可以很快「填饱肚子」,但是营养成份非常低,小孩子很快就饿,吵着要再吃,增加了父母的负担,父母自然也就更偏向选择便宜又大碗的食物。如此恶性循环,小孩子的胃越撑越大,却也没有吸收到什么好的营养,反而身体内堆积了很多油脂及废物,也伤害到了肝脏等等,越来越胖。

换句话说,如果小孩子「食欲太好」,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重新审视小孩吃的东西。如果小孩子吃的东西偏向「便宜又大碗」,或者是高度加工过「昂贵又精致」的食品,那么就得先改掉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不然看医生也是白看。如果小孩子吃的食物都很正常,那么我们就得从病理上来讨论。

「食欲太好」,最常看到的原因是「胃火太大」。但是,绝大多数的亚洲小孩子的「胃火太大」是「虚火」,而不是像某些种族天赋异禀,从小就体格超级强健,每天需要大量的卡洛里来支持身体的运作。小孩子胃的虚火,主要来自腹部中下方积湿比较多,胃火无法顺利下行,只好反逆而上,导致小孩子刚吃饱又觉得饿。一开始可能只是感觉到饿,真的再多吃东西不一定吃得下,但是,慢慢的胃会被撑大,习惯过量的食物累积在胃里,于是变得真的很能吃,也习惯了吃饱东西一下子以后,又要再吃东西。

为什么会少腹积湿比较多?文章一开始讨论的垃圾食物吃太多是一个原因,另外常见的原因包括冰的、生冷的东西吃太多,乳制品吃太多, 吃宵夜,运动太少等等。乳制品的好坏处,一直有争论,细节我们以后再来讨论,这里先告诉大家,乳制品吃太多会造成脾湿,增加脾的负担而导致脾虚,脾虚久了,身体水的运化变得很差,除了少腹积湿以外,常看到是身体浮肿,即使有些看起来好像很壮,其实力气根本不大,同时脾虚久了,导致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增,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同样是「食欲太好」,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变得很胖,有的小孩子吃很多,却还是很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吃多变胖大概不太需要解释,吃得多却仍很瘦小,主要原因是吸收功能不好。前面提过,中医认为脾脏主吸收,当胃的虚火很大,脾脏吸收功能很差时,会吃很多却不长肉。至于为什么同样是「脾虚」,有的变成水肿严重,有的却变得很瘦,甚至肌肉流失?这就得进入比较全面的讨论,得看病人身体整体的运作、五脏六腑其它的问题、 生活饮食习惯等等。也就是说,中医所谓的「脾虚」、「气虚」、「血虚」等等,只是非常粗浅的概称,不是诊断什么虚就结束了,那只是诊断治疗的刚开始而已。

坊间许多中医师喜欢用这样的概称来解释病情,每个病人来都是这个虚那个虚的,搞得很多病人一开口就问「医生,我是气虚还是血虚?」很明显的,「脾虚而水肿严重」和「脾虚而肌肉流失」是很不一样的,而我们也可以列举出很多和「脾虚」有关的问题:糖尿病、静脉曲张、静脉瘤、深层静脉血栓、伤口无法愈合、血癌、重症肌无力、皮肤紫癜、癫痫…等等非常多的问题,难道都只有「脾虚」两个字来解释?都用一样的方剂来治疗「脾虚」?所以,下一次带小孩子看中医师,听到中医师只告诉你小孩子是这个虚那个虚时,记得多问一问,如果这位中医师没有好好解释清楚,或许他太忙了,没办法多花些时间在你们身上,或许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个虚那个虚的,反正开些补血补气的药,病人多少会好一些!

视力减退–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6)
受到电子科技进步的影响,现在小孩子的「screen time(屏幕时间)」远远超过以前,iPhone、iPad、 Pokemon Go、Xbox、 PS4、Kindle等等,许多小孩子连小学都还没有上,就已经戴上眼镜,一付老气横秋的样子!

不用说爸爸妈妈也知道,过长时间盯着小小的电子屏幕看,非常容易得近视及散光,特别是在光线黯淡下,瞳孔放大,局部的视网膜受到强度过高的电子屏幕光线刺激,没有十分钟,就看得出来小孩子的眼睛眯眯的、虚虚的样子,中医的「望神」好像就差了一半!所以,想要小孩子视力保持良好,首要是避免长时间、低光度下使用电子产品。

再来是饮食及生活习惯。中医认为肝开窍在眼睛,因此,任何对肝脏不利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视力,譬如说太晚睡觉、补血的红肉吃太少、吃太多充满人工添加物的零食、服用大量的维他命等营养补充产品等等。另外,小孩子上小学前,视力有些问题,不要急着戴眼镜,眼科医生会说要及早戴眼镜弥补,以免视力变得更差,其实不然。在许多的临床案例看来,小孩子在成长过程里,本来就会身体一部分长得快、一部分长得慢,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孩子某些时段上,身体个部分的比例有时候会看起来怪怪的。眼睛及四周的结构也是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人体组织生长的快慢不同,而导致暂时的视力不良或散光。一旦戴上了眼镜,等于是强迫眼睛接受这样的调整,反而是「假性近视、散光」变成「真性近视、散光」。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近视及散光?最好的方式是在睛明穴下针。睛明穴下针,会让眼睛的气血大增,让人体自我修复,对视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我到广州参加第六届国际经方班,遇到了马来西亚中医工会理事长、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谢奇教授,他临床针灸44年,花很多时间临床研究睛明穴的效用,也和眼科医师一起做比较,大量临床案例证明睛明穴下针对近视、散光、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等眼科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与会演讲的专家们,有一天晚上一起用餐时,谢奇教授正好坐在我旁边,他特意跟我解释,他发现睛明穴下针得进针1.5寸,偏向眼球6度,会有刺到一个特定点的感觉,效果特别好!

不过,在睛明穴下针,病人得要有十足的勇气,毕竟针是得刺进眼眶里。同时,虽然不会刺到眼球,眼球后方四周有很多细小的微血管,如果留针时眼睛乱动,很容易变成「熊猫眼」,虽然只是暂时瘀血,一两周就会消掉,但是,不明白的人,会以为是家暴,学校老师看到小孩子熊猫眼,搞不好会以为被爸爸妈妈虐待,立刻通报社工人员!

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当然有。我们可以不针睛明穴,改下攒竹、丝竹空、太阳、阳白透鱼腰等等眼眶外面的穴位,或者再加上手脚上对眼睛或肝有帮助的穴位,譬如光明穴等等。

如果小孩子怕下针,能不能用按摩的?可以,不过,最适合按摩的地方反而不是这些穴位,最好的按摩部位是沿着眼眶内缘按摩一圈。如果你用手指头隔着眼皮轻轻按入眼眶内缘,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很小很小像沙粒样子的小小凸点,那其实代表眼睛及四周的气血不是很足够。如果你沿着眼眶内缘慢慢按摩,手指左右左右按动,沿着眼眶内缘按一整圈,大约10~15分钟一圈,几天下来,你会发现那些沙粒样子的小小凸点不见了,眼睛也好像比较轻松了。这样每天按摩两个眼眶内缘,连续两个月,小孩子的视力会大幅改善。不过,要记得把指甲剪好、修平,免得刮伤小孩子的眼皮,同时一定要先好好洗手,免得眼睛感染。如果使用磨的很平滑的牛骨棒代替手指来按摩,效果会更好。

不过,从临床的经验看来,许多的爸爸妈妈,通常自己很忙,宁可让小孩子戴「角膜塑型片(Ortho-K)」,也不愿意花时间陪小孩子说说故事,顺便按摩眼眶30分钟。请记住,角膜塑型片只是硬式的隐形眼镜镜片,利用晚上睡觉时长时间的配戴,强迫眼角膜的形状,利用物理性质让小孩子的视力暂时恢复,但是并非真的增强眼睛的康复力,最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是多陪陪孩子,多帮他们按摩眼眶吧,保证不只是视力转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的紧密!

牙齿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7)

小孩的牙齿,也是爸爸妈妈常常担心的,一方面怕小孩子蛀牙,另一方面又怕小孩子牙齿长不好,歪七扭八,小孩子更大一些,还需要担心小孩子的牙床有没有问题,以后会不会得牙周病等等。

一般牙医提醒爸爸妈妈的事情,中医也是赞成的,譬如勤刷牙、少吃高度加工的甜食等等,我们这里不重复,不过,有些事情,中医和一般牙医有不太相同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太喜欢那些一堆化学成分做成的牙膏,里面许多添加物,一样一样解释给你听时,大概没有人会想把它们放在嘴巴里,同时,一般的牙膏对牙床及牙齿发育没什么大帮助。那么,中医建议拿什么来刷牙呢?

不少的中药材具有天然保护牙齿及牙床的功能,历代医书有不少着墨,最有名的大概是清代名医陈修园的「固齿神方」,被称为「若于三四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永免牙患」。是不是真的能「永免牙患」倒是不知道,但是,临床上很多人使用后,确实大幅改善蛀牙、牙周病等等,甚至可以达到止牙痛、消炎、补肾等效果。而陈修园的「固齿神方」,在网路上很容易查到,成分为青盐、石膏、补骨脂、花椒、白芷、薄叶荷、旱莲草、 防风、细辛,自己很容易制作,有些中药店也有卖事先配置打粉好的牙粉。而各个中药成分的比例不是那么关键,一般青盐、石膏、补骨脂会比其它成分多两倍左右,实在搞不清楚时,每味中药等分即可。

而我自己比较喜欢另一个简单许多的牙粉方,是倪海厦老师提出来的,就只有两味中药:青盐及炮附子。青盐为岩盐,如果找不到,可以用现在很流行的「玫瑰盐」,也就是喜马拉雅山区产的粉红色岩盐。炮附子倒是要比较讲究,中国大陆出口的炮附子,绝大多数是把生附子浸泡胆巴而来。胆巴有毒,古法是把整颗生附子浸泡胆巴,用来保存,使用时会把浸到胆巴的表皮切掉,并且在流水中冲洗两天。现在中国大陆生产的炮附子,绝大多数是先切片,再泡胆巴,结果胆巴浸入到附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炮附子饮片看起来都像半透明的塑胶,即使你先「流水冲洗两天」也没有用!而中国大陆官方的「药典」这么多年来一直只列「胆巴浸泡的炮附子」,直到一两年前,在倪海厦老师一位在中国大陆当国营中药材厂总经理的学生大力游说下, 「无胆巴炮附子」总算进了中国大陆「药典」,现在比几年前容易买到了,真的是功德一件。

言归正传,这个简单的青盐炮附子牙粉,保护牙齿及牙床的功能很好,常常拿来刷牙也会让牙齿比较白净。混合比例上,青盐少一些,免得太咸了,而每次刷牙最好有两三分钟,让牙粉停留在牙齿上久一些。

在外面突然牙痛的很厉害怎么办?虽然牙粉,甚至人参、细辛等单味药可以减缓牙痛,谁会正好有这些中药材在手边呢?这个时候穴位就比较有用了。最知名的减缓牙痛穴位是「内合谷」,有人干脆直接称为「牙痛合谷」,位于两个手掌虎口最内端,大拇指和第二指掌骨的交会处,比一般大众知道的「合谷穴」再往里面一些。下针当然最好,自己没办法下针时,重按也可以,不过,记得是「对称」,左侧牙痛,按右手内合谷,右侧牙痛,按左手内合谷。那么门牙痛,或者记不得什么对称不对称怎么办?简单,你就两手内合谷都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医不赞成小孩子太早矫正牙齿,两个原因,一是小孩子牙齿附近的骨骼还在发育,本来就很有可能会让牙齿「歪七扭八」,不要太心急的去改变它。二是临床上大量病例看来,太早矫正牙齿会伤害到骨骼及肾脏。所以,等小孩子长大了,成人了,再做牙齿矫正也不迟。虽然大人牙齿矫正是会比较尴尬,但是,这样的「尴尬」绝对比伤害到骨骼及肾脏好多了!

植牙也是一样,小孩子不要太早植牙,太早植牙也会伤害到骨骼及肾脏。

过动 – 养儿育女必须知道的21件中医知识(8)

很多爸爸妈妈对小孩子过于好动感到头痛,出去外面用餐时,小孩子喜欢吃一吃就要起来走走,上课时不能安静听课,害得老师得不断提醒爸爸妈妈,晚上上床后还不肯好好睡觉,非得东玩玩西玩玩拖了一个小时才能入睡…..。在讨论中医对过动的看法前,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

有一天,我在外面用午餐,附近坐了一桌亚洲人的面孔,看起来是两家人带小孩一起聚餐,大人穿着得体,看来是公司主管级的商业人士。其中一个小孩,大约八九岁,一直不肯好好坐着吃饭,每几分钟就要起来跑一跑,而且一面跑一面大叫,妈妈跟在后面追,拿小孩子没有办法,看起来很尴尬。后来,这位妈妈拿出了iPhone,让小孩子在iPhone上看卡通,这样小孩子好不容易愿意坐下了。然而,另一个问题来了,这位妈妈把卡通的声音开得很大,坐在附近的几桌客人都面有难色,这位妈妈却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毫不在乎的和同桌的朋友们吃饭聊天。

我为什么提这个例子?很多读者会想到,如果爸爸妈妈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那教养小孩子当然会出问题。这固然不错,在这个例子里,我想再往下深入一些。许多爸爸妈妈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是「条例式」,他们一一列举小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譬如上课不能乱说话、逛街时不能自己跑掉、吃饭时不能把食物吐到桌子上等等,洋洋洒洒像法律全书一样。当「条文」过多时,小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太过压缩,动物的本能就会被启动,会想要有所「突破」,不断在各方面测试大人容忍的极限,在大人的眼里,很多时候就变成了过动的行为。

教养小孩不是在「约法三章」,而是要让小孩子了解到其中的意义。回头看刚才提的例子,爸爸妈妈应该让小孩子充分了解到为什么要尊重其他人,如果小孩子能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那就根本不需要一条一条列出他在外面不能做什么,小孩子自己就应该知道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当原则只有重要的几项,剩下的让小孩子自己判断,大人在旁适时指导,那小孩子就不觉得是被约束、被限制自由,过动的现象也就会减少。爸爸妈妈是「教练」,而不是「典狱长」。

我们再从上面的例子延伸出去,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最近登了一篇文章,认为孩童发生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现象不断上升,和近年来不断增加作业及太早开始学习各项课外技能有关。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和上面的例子是同一个道理,当小孩子有太多作业,或者太早开始学习各项课外技能,对小孩子而言是各式各样的约束,压缩久了,自然得突破,行为举止上也就出现不符合大人制约想法的现象。

回头来谈中医对过动的看法。其实,上面两个例子已经和中医的理论连结在一起了。小孩子的过动,在中医看来,大部分都是肝血不足、心血不足而造成的虚火上升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像以前讨论脾胃及睡眠时解释的,当脾胃吸收不良、饮食习惯很差、或者睡眠不良时,肝血是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另一方面,压力及约束,对肝的负面影响很大,当小孩子潜意识感觉到压力,行为上开始偏差,爸爸妈妈又更加以错误的方法来管教,小孩子的压力就更加增加,如此恶性循环下,肝脏会受到损伤,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就无法养心血,心血也变得不足。那么小孩子变得过动,甚至被西医诊断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临床上,我帮助过不少ADHD的小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从脾、肝、心来下手治疗,细节部分在前面讨论睡眠时,已经解释过了,我们不重复,请读者自己回去看以前的文章内容。在这里我倒是想再花点时间来讨论过动症在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美国统计,与同年龄的小女孩相比,两到三倍的小男孩被诊断​​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更惊人的是,约有九倍的小男孩被西医诊断为「需要治疗」。西医对这样的差异没有很好的解释,一般比较常拿出来的想法是,小女孩不一定比较少有过动症,而是她们的行为表现和小男孩不同,很多时候不会被认为是过动,反而被认为是小女孩撒撒娇,因此被爸爸妈妈带来看诊的过动症小女孩就少很多。

这样的解释很牵强,根据我临床上的观察,倒是和最新的儿童教育学发现的有些相似。最新的儿童教育学认为妈妈的「个性稳定度」对小男孩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对小女孩的影响却小很多。许多妈妈在照顾小孩子时非常紧张,要小孩子照着大人指令一二三来做事,功课要这样写、玩具要这样玩;当小孩子有什么奇怪想法时,妈妈往往很严肃的告诉小孩子应该要这样做、那样做;小孩子爬高一点,妈妈就紧张的大叫危险、快下来….最新的儿童教育学认为这样的「不稳定」对小男孩有很大的影响,妈妈越强势,小男孩就越有行为偏差及过动的可能。反而如果妈妈能放轻松,听小孩子说明自己的想法,放下强势,学着说「这个我也不了解,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你能爬那个高而不掉下来,你就去玩吧」….小男孩成长会更顺利、更稳定,肝血也就比较不会不足。

反过来说,或许爸爸的「个性稳定度」对小女孩的成长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构,依然还是妈妈照顾小孩为主,爸爸陪女儿的时间多半是休闲时的愉快相处,而非督促小孩子行为举止或做功课,因而在小女孩的眼里,爸爸总是「稳定的」,自然也就较少「压力伤肝」,较少过动症。

这篇结束前,我想借这个机会,转个话题。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因此,「冒险犯难」是很重要的,而当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及判断力来独自行动时,爸爸妈妈带着他们一起「冒险犯难」是非常好的教育过程,譬如从比较一般的登山、去陌生国家自由旅行(非跟旅行团),到比较刺激一点的攀岩、泛舟、zipline、caving、冲浪、潜水,甚至比较有挑战性的空手搏击、防身武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培养小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尊重自然及所有的生命等等,这对小孩子人格及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在华人家庭里,绝大多数的妈妈自己可能都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从事这些「冒险犯难」,因此,这个责任就落在爸爸身上。换句话说,小孩子平时的上学、课外活动、食衣住行可能多半是妈妈在处理,那么爸爸就应该担当起这样「冒险犯难」的教育过程,让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充分参与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此,不但小孩子未来会更加美好,对爸爸妈妈也会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人生!

Top